造船是個技術活兒,光有圖紙,雖也能勉強造出來,可是摸索之中肯定會耗費許多時間,所以王彥才提出要借鄭成功一條兩千料的戰船。
有了樣品參考,就可以拆開來看個究竟,龍骨什麼樣兒,船艙什麼樣兒,立刻一目了然,等得到各種資料之後,工匠們就可以依葫蘆畫瓢,快速摸清船隻的構造,用最短的時間把戰船造出來。
鄭成功聞語,沒有拒絕,但是卻一臉驚訝的道:「朝廷要和荷蘭人開戰?」
鄭氏之前主要跑朝鮮和日本這條線的商貿,日本幕府因為天主教徒起義,之後加強禁教,逐漸演化為日本版的閉關鎖國,對中國和荷蘭的商船人數都進行了一定限制。
鄭氏手裡有充足的物資,但幕府給的指標就那麼多,除了走私之外,就只能與有指標沒貨物的荷蘭人合作。
荷蘭人海上馬車夫的稱號,也就是拉著物資四處倒賣而來。
在料羅灣擊敗荷蘭人之後,鄭氏與荷蘭在日本、南洋上的貿易,都多有合作,關係還算融洽。
閩中之變之後,荷蘭人自然截留稅款,也不再買鄭氏的令旗,對此鄭成功也沒有辦法,他的心思大多放在抗清之上,而且金夏之地不足以養兵,他主要的錢財來源,就是走私貿易,許多物資都需要賣給荷蘭人,然後換來銀錢,所以他並沒想過要與荷蘭開戰。
王彥知道,福建雖然被清兵占領了,但是鄭氏經營數十年的關係還在,閩人之間利益盤根錯節,換了皇帝,閩人做了那麼多年的海貿,還得繼續,鄭成功從八閩走私出來的物資,必須要有銷路,所以荷蘭人對於鄭成功顯然還有些用處。
「荷蘭人在南海之上,甚是無禮,天子已經震怒,而且海貿一事,事關朝廷生死,荷蘭人慾在貿易上指手畫腳,已經越過了朝廷的地線。」王彥邊走邊解釋道。
鄭成功微微沉默,片刻後道:「眼下抗清之事尤急,朝廷在與荷蘭開戰,是否過於冒險?」
「同清兵作戰,主要靠陸師,而打荷蘭人則靠水師。」王彥解釋道:「來金夏之前,我先去了一趟澳門,從荷蘭人的宿敵,葡萄牙人口中探知了一下,荷蘭人在台灣的總兵力,得知不過千餘人,南洋巴達維亞能派出的援兵也不會超過兩千,朝廷以水師,然後配合一萬精銳,破之易也。」
鄭成功頭,王彥接著道:「金門寸土,不足養兵,夏門丸城,亦不足以拒敵。只要擊敗了荷蘭人,不僅朝廷海貿得以發展,還能控制台灣。此島方圓千里,可開墾良田萬頃,每年得餉數十萬,亦可使糧食自足,成功如果經營此處,移金夏之民上島,安置將官家眷,再於島上造船制器,然後出兵東爭西討,則成功能隨時攻清,而清兵只能望島興嘆也。」
鄭成功眼下最大的問題就是糧食,王彥的話語讓他大為動心,如果得了台灣,真的開墾出萬頃糧田,那他就不用為糧食發愁了,而且清兵不善水戰,近海登島還有可能,但要攻打台灣,不定連台灣在哪兒都不知道。
如果他占了台灣,就真的像王彥所,他將立於不敗之地矣。
「閣部之言,金夏不便久持,成功當先固根本,壯枝葉,使自身萬全,才能完成抗清之大業。」鄭成功遂即拱手向王彥行禮,「既然朝廷和閣部都已經決定,那成功必定配合,兩千料的戰船,閣部大可借去,工匠圖紙也可以贈予閣部,不過台灣打下之後,要歸於福建治下。」
王彥頭,「這是自然,台灣就用於成功屯兵,到時經營幾年,成功領水師大船,直驅長江,本官督楚贛之眾,順流而下,會獵江陵,豈不快哉!」
鄭成功聞之,與王彥相視而笑,意氣風發。
這次王彥的目的,就是為了大船,以及邀鄭成功一起對付荷蘭人,鄭成功答應之後,他便輕鬆起來,跟著鄭成功巡視廈門,看看他掌握的實力。
兩人邊走就邊順著剛才的話題,繼續商談,畢竟對付荷蘭人,要怎麼對付,都必須有個方案。
鄭成功想了想,問道:「閣部,不知道朝廷打算什麼時候向荷蘭人動手呢?」
「眼下看來,等朝廷造出戰船,鑄炮坊鑄好大炮,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成功可以繼續與荷蘭人進行貿易,不要讓他們察覺朝廷的意圖,以免荷蘭人又惹出什麼事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