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糧食產量,是很難滿足本省消耗的,每年都要從臨省或是南洋購買一批,今歲居然自足了,這就讓王彥感覺到稀奇了。
「唐王,福建這份奏報怎麼回事?」
雖然王彥可以通過其他渠道來了解情況,但是現在他的好奇之心起來,因而直接詢問一句。
唐王心中一懍,以為王彥要挑他的毛病,自從宗藩遷台後,他心裡便有些提防起來,怕王彥再抓他的把柄,「不知道是哪裡有問題?」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糧食難以自足,但是今歲從六月開始,便未從臨省調糧,這是怎麼回事?」王彥站起來,走到桌案前,將摺子鋪開,唐王聽了不是找他麻煩,心中鬆了口氣,忙起身過來,王彥則將其中一段話,只給他看。
魯王聽了眉頭一挑,將手中一份奏摺放在一邊,也起身走了而過來,看了之後不禁抬頭將目光投向唐王。
一個缺糧的省份,是如何做到糧食自足的,難道是之前有足夠的存糧,所以今歲沒有調糧。
唐王見兩人看著他,一時間卻想不起來,他沉思了一會兒,忽然拍了下腦門記了起來,福建布政使曾給他寫過一封信,好像是要在福建推廣什麼作物。
「四月間的時候,福建布政使曾櫻上過一書,是要在八閩山中推廣番薯,不知道是否與此事有關?」
唐王位居中央,對於地方的事情,也不能全部了解,因而不太確定的道。
番薯、玉米都是高產之物,原產於美洲,後被西班牙人帶到了呂宋,於一五九三年,被福建商人陳振龍和兒子陳經綸,將「薯芽」絞於纜繩之內,躲過殖民當局的搜查,秘密帶回國內。
其實在古代,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都很注重保護本國優勢的,絲綢貿易興起之時,桑子蠶種便基本不出邊境,歷代皇帝都有明文規定,誰要是敢將蠶種帶出玉門關,查到立刻殺頭,最後是東羅馬傳教士在梁朝時,將蠶種藏在手杖中,才將蠶種帶到西方。
在呂宋的西班牙人對於番薯同樣是嚴查保密的態度,不過「薯芽」雖然帶回了福建,收成也遠遠高於糧食,但是這東西偶爾吃還行,天天吃卻不及米飯好吃,一開始只是富人偶爾享用的稀奇之物,並沒有引起官府的重視,再加上中國古代社會封閉,所以番薯在明朝並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推廣。
番薯收一季,可抵半年糧,遠超黍稷,關鍵它還不挑地,使得原來不能耕種的山地也可以種植,而且產量可觀,清朝運氣實在太好,清代人口增長,與番薯、玉米等適合山地種植的作物傳入有直接關係,否則沒那麼多糧食,哪裡能養那麼多人,清朝早就崩潰了。
王彥想起來,似乎之前有人對他過此事,但他也沒有在意,畢竟吃了那麼多年大米,突然有人冒出來吃番薯可以解決糧食問題,怎麼看都不靠譜,所以他當時也就沒放在心上。
現在福建種植真的解決了一省缺糧的問題,王彥雖然對於番薯並不了解,但他對此事卻上了心,「如果真與這番薯有關,那朝廷必須要在其他省份的山區進行推廣,除此之外,各個關卡必須嚴查,禁止任何人將番薯販運到北方!還有招曾櫻入朝,孤與內閣要對此事進行詢問!」
王彥正苦惱糧田改棉,改桑,甚至種煙的情況在各省進一步發酵,而規定商號每年必須向朝廷提供糧食,來換取貿易份額的改革,才剛剛試行,未見成效,王彥正為糧食產量變少而擔心,就多出了這樣一條路,他立刻在心中將此事列為重中之重。
中國歷代最主要的矛盾,可以就是糧食的矛盾,這片土地能養活的人口就那麼多,每當人口增長,加上土地兼併到一定程度後,政府若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社會必然會陷入一個亂世,而亂世消耗大量人口,人地矛盾緩解後,又會進入一個長期的治世,直到人口增長到一定限度後,又一次發生混亂。
如果番薯的產量真那麼高,又可以在山地丘陵種植,那耕地面積便一下大幅度增長,不為明朝解決人地矛盾,但至少可以將人地矛盾壓下去幾十年,甚至近百年。
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唐王和魯王不經意之間,對視一眼,卻從各自眼中看到了一絲驚慌。
王彥對此並未察覺,他喚來吏,寫下一份手令,讓他送到吏部。
這時,吏剛走,禮部一
第901章 番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