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整頓內政

崇禎皇帝不是神人,精力充沛到任何事情都能親力親為。大明這麼大的疆域,每天發生的事情無數,必須要有官員協助他去把事情處理好的。而底下辦事的官員,是否用心,盡責,這些都是影響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好的關鍵。

    崇禎皇帝深知這點,也因此,明明他自己已經想到了辦法,可還是要和這些臣子去商量,讓他們覺得這麼做不錯,這樣事情才能順利地安排下去。

    具體的細節,崇禎皇帝又和他們談論了好久,最終才有了一個框架。這個事情,先從南方各省開始做起來,做一個示範作用。

    地方官府這邊做這事的話,就以每年留存地方的稅銀為抵押,從茶葉、絲綢、生絲、陶瓷等方面下手,創辦地方國企;而如果由皇家這邊出面的話,那就以每年地方收取的金花銀為抵押,貸款從事茶葉、絲綢、生絲、陶瓷等生意。

    這麼一來,地方官府要是不認真經營而虧本,還不出錢給銀行,那留存地方的稅銀就沒了,必然會影響到地方官府自己,也就由不得他們不用心。皇家這邊也是同樣的道理,金花銀是宮裡的一大經濟來源,一旦沒了,也是損失。

    當然了,就只是這麼做,還不足夠。這種國企,在大明朝也還只是皇后這邊主導的皇家紡織廠一家而已。至少地方上,還沒有類似的經驗,如果各地的國企為了利潤,利用他們的權力去欺壓工人,惡性競爭同行,那也是不信的。

    既然是國企,這國企的領導就可以有官府派官進行管理,同時受到地方都察院和廠衛的監督,以此來控制,國企成立的初衷,不會偏離方向。

    這個事情,在崇禎皇帝的主導下,最終就這麼定下了。


    因為忠烈祠的事情,崇禎皇帝就先關注了經濟上的事情。此時,一旦有了結果,他就又立刻關注起各省的防災救災情況。至少在他的印象中,明末小冰河時期的天災,是要一直持續到滿清康熙年間才慢慢地結束的。

    果然,他只是一看,就發現有新到的奏章,有關江南那邊大旱蝗災的消息。

    因為崇禎皇帝的重視,地方官府在一發現有大旱的跡象時,就立刻上報了。南京那邊,主事的孫傳庭和盧九德等人,立刻會商,按照崇禎皇帝定下的策略開始防災救災。

    第一,集中民力,調遣衛所軍隊進行抗旱;第二,糧食管制,按口糧進行發放;第三,從其他各地立刻調集糧食之類物資支援蘇州府等受災地區。這個時候,崇禎皇帝第一次看到了,救災物資中,就有從浙江、福建運過去的大量番薯。

    番薯這個東西,在大明這邊,最早就是在福建種植,並獲得了大量的產出。當時的福建巡撫為之大喜,立刻全力推廣,不過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最終卻沒有如願。

    而在這幾年來,穿越而來的崇禎皇帝親自出面,大力推廣,特別是把這番薯等經濟作物的產出,作為地方官員評定政績的指標之一,這推廣的難度就大大地降低了。自然而然的,福建、浙江這些原本就早已開始種植番薯的省份,產量要比別的省份,當然是要多多了。

    看到番薯都開始出現在這救援物資的清單中,崇禎皇帝終於笑了,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番薯等物資會比原本歷史要更早推廣,為百姓所熟知,救更多百姓的性命,幫助他們渡過饑荒。

    這一次的災荒,在原本的歷史上記載說,十五年春,太倉州大旱,斗米錢一百一十文,民有食子者。遺惠祠及隆福寺集饑民千餘,日死無萁,稅糧急,漕米許三分之一,改麥折價,每石一兩五錢。冬米每石四兩,餓死載道,河中浮屍滾滾。城門巷口拋棄小兒百十為群,或有人引去,或視其僵死者,盡棄之叢冢,或聚而焚之,或掘坑埋之,蓋不勝數。幸不死者,剝榆樹皮為餅,糠皮為粥,一望村落,樹皮剝盡,是數十年沒有過的饑荒。

    有大旱,就往往有蝗災的出現,

    歷史同樣記載了,湖州府歸安大旱,飛蝗蔽天而下,所集之處,禾苗與蘆葦立盡,民削樹皮木屑雜糠秕食之,或掘山中白泥為食,名曰觀音粉。含山左側地名良村,強徒數百嘯聚作亂,幸虧不日被撲滅,可是,瘟疫繼至,但官府不但不蠲免錢糧,反而嚴刑催科。而蘇州府吳縣米價貴至每石銀三兩三錢,麥石二兩二錢。民益艱食,流離竄徙,老稚拋棄道傍,



424 整頓內政  
叫天推薦:  我和崇禎成了合伙人  崇禎聊天群  科技武皇  替明  全能武帝  手機里的大明朝  
隨機推薦:  飛越泡沫時代  穿呀!主神  夢回漢時:東風若與周郎便  史上最強鍊氣期  女修重生指南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崇禎竊聽系統"
360搜"崇禎竊聽系統"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