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號敬庵,一號恕齋。寧煦朝的進士。曾歷任中書舍人、濟寧僉事道、江蘇按察使、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倉場侍郎、戶部右侍郎、禮部尚書。他為官時,曾有《禁止饋送檄》名聞天下:「一黍一銖,盡民脂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賜;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雖曰交際之常,於禮不廢。試思儀文之具,此物何來?本都院既冰櫱盟心,各司道亦激揚同志,務期苞苴永杜,庶幾風化日隆。」張博行在清政廉潔上,確實做到了言行一致,有時甚至矯枉過正。寧煦四十八年他從福建調任江蘇巡撫時,整個路費僅花一兩銀子,讓人難以置信。在他當官期間,一切屬於私人的花銷包括米麥蔬菜、衣服穿戴,甚至是磨麵的牛、石碾都是從河南老家運來。在他在離開江蘇任時,當地的老百姓沿途相送,並稱讚他:任官數年,「止飲江南一杯水」。在大乾朝的「寧榮盛世」時期,官俸極低,政府官員微薄的工資甚至難以養家餬口。因此,各級官員貪納成風。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朝廷還發行過「養廉銀」,企圖通過增加補貼的形式來提高各級公務員的待遇,但效果並不好。腐敗現象依然嚴重。因此,朝廷特別重視倡導清正廉潔問題,張博行能如此廉潔自守,正是皇帝要抓的典型。於是,寧煦皇帝不但標榜其為「天下第一清官」,還在幹部考核時,多次為其說好話。保護這個典型。
其實,張博行能做到如此清廉。主要還在於他出身於大地主家庭,本來衣食之憂,正好可以在這方面弄點動靜以引起皇帝的關注。當然,家庭的富有還不能構成張博行成為清官的充分條件。這位清官是一個學者,他是一名理學家,受程朱思想影響極深,他曾說過「若受人一錢,不惟不忠,且不孝」。家庭富有而無後顧之憂,理學思想根深蒂固,這是他成為一代清官的經濟思想基礎。
但是,在以廉潔著稱的同時。作為一名政府高級官員,省部級領導,張博行的政績卻令人難以恭維。他在福建、江蘇為官多年,雖能勤政恤民,卻沒有什麼政績。在任時最愛幹的事就是勤於上書,不是匯報,就是彈劾。他在擔任江蘇巡撫的那些年裡,江蘇省內。盜賊出沒,案件堆積如山。顯示出他對政務處理的平庸與無能。因此,江南老百姓一分為二地給他下的另一評語是「勤上本,懶結案,准謊詞,冤到底」。連寧煦皇帝都說「張博行操守雖清,為人糊塗,無辦事之才。」榮方皇帝乾脆直斥張博行為「木偶」。由張博行家鄉儀封知縣紀黃中、王績親自纂修,於大乾全隆二十九年刊行的《儀封縣誌》認為,作為本縣名人,張博行「其政績實有重新研究之必要」。
作為皇帝,寧煦皇帝以及其子榮方皇帝,雖然都不滿於張博行的政績,但對其從政時的廉潔還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榮方皇帝上台的第一年,就任命73歲高齡的張博行出任禮部尚書,並賜與「禮樂名臣」榜,給予很高的讚譽。榮方三年2月16日,張博行病逝,榮方皇帝贈諡「清恪」,追贈太子太保銜。光旭四年,准張博行從祀文廟。大乾朝到現在以名臣從祀文廟的,僅張博行、湯彬、陸龍琪三人。張博行能把「景」整到這個份上,也算沒有白費一生的心思。
張博行的例子很好的說明了那些所謂「清官」的本質,而丁直璜,其行事和張博行可謂一般無二。
看到林逸青摸著由三合土築成的牆壁,臉色有些不對,炮台守將的心不由得咯噔了一下。
這炮台修築得到底如何,其實他們這些人的心裡是十分清楚的。
可他們也沒有辦法,誰讓……那位丁大清官,撥給的修炮台的錢,少得可憐呢?
「這炮台四壁,都是用『三合土』修築的,是嗎?」林逸青直起身來,拂了拂手,平靜的問道。
「回爵爺的話,確是用『三合土』修築的。」炮台守將趕緊答道。
所謂三合土,是一種俗稱,並沒有準確的定義。有的說是沙土加上一定比例的石灰攪拌後,進行夯築,由一尺夯至二寸;也有的說是將石灰、糯米汁、蛤灰、牛毛等與土攪拌,然後夯築,由四寸夯至八分。時人稱,這種三合土堅硬程度超過鐵石,即使拿斧子用力砍鑿,也很難整塊砍下。所以這一時期修建的仿西式炮台大都採用三合土。
林逸青沒有再問,而是取來早已準備好的斧子,對著牆壁砍了幾下,果然沒有砍動,饒是他力氣大,幾斧子下去,也
第六百零一章 炮台試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