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和談,其實就是由英、法、美、意四個巨頭掌控的國際利益交易大會,亞洲、非洲和其他拉美國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才是他們真正的戰利品,他們的爭吵,其實並沒有觸及其本身的利益,無非就是分髒不勻。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爭奪戰中,他們沒有輸家,只有爭多爭少的關係。
美國看似沒有多少紅利,其實卻是最大的贏家,他們在和談中表現出的大度,搏得了許多國家的擁護,並趁機對今後的世界秩序進行了自私和霸道的劃定。
克里蒙梭返回了柏林,和談得以重新開啟,於是,很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每一個國家都會與另兩個國家互為對手,而又都能與另兩個國家的任意一個聯手,一時間,和談大會的參與者非敵非友,即離即合,讓和談的前景更加撲朔迷離。
說到底,英國和法國是反對成立國際聯盟的,曾經的霸權國家,以後要以美國馬首是瞻,這讓他們情何以堪,然而,他們都只能憋在心裡,暗暗較勁,因為彼此都有可能拉上美國為自己站台。這方面,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不愧是高手,唯有他把合縱之術發揮到了極致,時而拉著法國一起對付美國,時而同美國結成聯盟壓製法國,為英國撈取了大量的好處,卻始終避談國際聯盟一事,雖然一度讓美國宣讀了「十四點綱要」,但興趣卻一直不高,氣的威爾遜也想退出和會。
和談中有一個定律是永遠不會被打破的,那就是不能「過分地削弱德國」,這是美、英之間決不讓步的條款,因為美國想讓德國制衡紅色的蘇聯,而英國則想讓德國制衡狂妄的法國。克里蒙梭非常明白這一點,但這一點也正是他最在意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