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極為有限。
由此,就導致了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
這就是,大量失去了土地,湧入城市的伊朗農民並沒有成為產業工人,而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淪落為乞丐。
顯然,根本原因就是伊朗的工業化進程走得太快,而且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
不可否認,實現工業化的進程中,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面對類似的問題,即失地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所必然遇到的問題。可是,其他國家都有足夠的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通過提高國家教育水平,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從而讓更多的國民具備成為產業工人所必須的基礎素質。又比如,通過加強國家的基礎建設,讓湧入城市的農民能夠獲得工作機會,並且以此成為社會勞動者。
關鍵就是時間。
英國化了一百多年才完全實現工業化,法國花了差不多一百年,德意志第二帝國花了差不多五十年,而中國也花了三十年。
也就是說,只要有足夠的時間,那麼工業化進程中產生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問題是,伊朗在工業化進程中,只花了十幾年,也就是僅僅一代人的時間。
顯然,這遠遠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
根據伊朗官方的統計數據,在一九五一年,伊朗的農業人口占比高達百分之八十八,城鎮居民占比不到百分之二十,而到一九七一年,伊朗的農業人口已經將到百分之三十六,城鎮居民多達百分之六十。
也就是說,巴列維過於急功近利了。
此外,伊朗的工業化結構問題同樣嚴重。
到一九八一年,石油與天然氣產業在伊朗工業中占的比重依然高達百分之六十四,而其製造業僅有少量輕工業,重工業則以化工工業為主,而且規模極為有限,產品也主要是化肥等初級化工品。
顯然,這與伊朗擁有的五千萬人口,以及一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極不相襯。
由此可見,如果巴列維更有耐心,適當放慢工業化改革的步伐,並且注重完善國家的工業結構,就不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只是,這些都不是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的直接原因。
引發這場革命的直接原因,是巴列維對外來資本的一味妥協。
這就是,為了實現工業化,巴列維向外來資本開放了國內市場,讓國外企業控制了伊朗的經濟命脈。
當然,這些外國企業中,以中國企業為主。
到一九八零年,在伊朗註冊的三百多家外資石油開採企業中,中國企業只有七家,但是卻控制了伊朗百分之七十的油田與百分之八十四的產油量,其中最大的三家中國企業控制了伊朗百分之六十的石油開採量。
這意味著,開採與出售石油的大部分利潤都落在了中國企業手裡,與伊朗毫無關係。
雖然中國企業僱傭了大量伊朗工人,而且也給伊朗帶去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石油開採與運輸技術,但是伊朗工人賺的是血汗錢,而中國企業則通過並不算多的投資,從開採的石油中獲得了數不清的好處。
更重要的是,部分伊朗官員利用手裡的權力,也獲得了好處。
結果就是,伊朗的社會貧富差距迅速擴大。
到一九八零年,以巴列維王室為代表的、占伊朗人口總數不到百分之一的富人,控制了伊朗社會財富的百分之八十,而位於社會底層的八成伊朗人,占有的社會財富還不到百分之五。
可以說,巨大的貧富差距,才是伊斯蘭革命的根源。
要命的是,巴列維國王根本就沒有想過設法消除貧富差距,也沒有為消除貧富差距做任何努力。
說白了,巴列維根本沒有意識到嚴重的貧富差距會帶來多麼嚴重的災難。
根據聯合國做的調查,在一九八零年,伊朗有七成以上的未成年人得不到必要的基礎教育,超過八成的國民得不到基本的醫療保障,而七成以上的城市居民難以獲得足夠的潔淨用水。
更要命的是,伊朗城市居民的失業率在一九八零年的時候超過了百分之三十。
與生活在水生火熱中的貧民相比,伊朗的統治階層像是生活在另外一
第二百一十五章 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