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中的感情傳導與技巧運用

    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不是在講話,而是在尖叫」。

    我們可以得到安慰了:怯場是初次登台者的普遍心理,連世界第一流的演說家也不能倖免。但我們必須戰勝它,因為「我們唯一要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羅斯福)。

    怯場的一般表現是過分的緊張。「心理—生理—社會」模式認為,緊張是環境刺激與機體能力不平衡的結果,是機體不能適應環境的「情緒應激」行為,它往往表現出如下的生理反應: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汗腺分泌、口乾舌燥、喉頭髮緊、聲音發顫、四肢僵硬、肌肉抽搐、頭痛眩暈等。

    心理學上把能夠引起緊張的事物稱為「應激源」。應激源有四類:軀體性的、文化性的、社會性的和心理性的。在演講中,緊張的應激源主要是後兩種,具體來看,主要有:

    1.陌生的體驗

    當我們置身於不熟悉的環境和氣氛中,站在講台上,以少有的角度、距離和方式(姿勢、聲調、音量等)對眾多聽眾演講時,緊張的體驗是必然發生的。它會形成一種「孤獨感」「危機感」,甚至會使我們緊張地想道:「哎呀,我怎麼會在這裡,我要幹什麼?」從而使腦中出現一片空白。

    2.過度的期望

    每個人都期望自己的演講能夠獲得成功,但主觀的過高期望(如「第一名」和「演說家」的期望)會促使自己力求每個細節都「完美」,從而患得患失。在聽眾反應不佳的時候,尤其會出現慌亂、煩躁,進而擾亂預定的演講安排。


    3.自卑的態度

    認為自己知識不夠、經驗不足,缺乏演講者素質,上講台只是「應景」。而看到排在前面的演講者從容自在、滔滔不絕時,就更增加了心虛和膽怯。形成自卑態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對演講稿還沒有完全記熟而形成「這次非出醜不可」的先入之見。

    4.聽眾的壓力

    如果確信聽眾比自己更了解演講的主題,或者對自己抱著一種不友好的態度,就會形成直接的心理壓力,從而產生迅速逃避的意向:「趕快講完算了。」

    5.人格特徵

    性格順從、依賴性強、易受暗示、內向羞怯的人最容易染上「社交恐懼症」,何況當眾演講。從氣質看,抑鬱質、黏液質較之膽汁質和多血質更容易形成緊張情緒。

    對「應激源」進行了分析,就可以採取一些具體的方法來消除緊張了。不過,前面談到的緊張只是指過度的緊張而言。而適度的緊張不僅無害,反而有益。心理學家斯皮曼說得好:「不是要消除緊張,而是要消除慌亂。」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們的緊張水平與活動效率呈倒「u」字曲線關係。這就是說,過低或過高的緊張水平都不利於活動,只有在適度的緊張狀態下,才會有好的效率。適度的緊張是人們活動的激勵因素。我們經常採用考試、評比、檢查、競賽等手段促進活動,其目的也在於促使人們產生緊張感,產生「活化效應」。適度的緊張會促使人體內腎上腺激素大量分泌,而又不至於形成分泌紊亂。增加腎上腺激素的分泌,不僅能增加體力,也能大大促進人們的思維活動、注意能力、記憶能力等。「急中生智」與「急中生力」就是例證。適度的緊張也能激勵人們認真地、審慎地對待活動,而不至於盲目自信、草率從事。

    一位賽跑運動員已經站在起跑線上,正等待裁判的一聲號令,但如果他這時還沒有一絲緊張的感覺,事情就不妙了。同樣,一位演講者即將臨場時還是一副沒精打采的樣子,事情也不見得好。曾有人主張用催眠的手段來消除人的緊張感,這對於臨床倒是有效,但對演講不合適。

    那麼,如何避免因緊張而產生的「怯場」呢?

    首先,演講者應該有充分的、能說服自己的「自信」。縱觀事業上有成就的人,大多非常自信。「如果我堅持什麼,就是用大炮也不能把我打倒。」(巴甫洛夫)「我們應該有信心,特別要有自信心。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什麼代價,這種事情必須做到。」(居里夫人)「我決心從化學方面取得哲學博士,我做到了;我決心寫故事,我做到了;然後我決定寫小說,我做到了;而後我又決定寫科學方面的書,我也做到了;最後我又決定成為一位整個



  
林望道推薦:  
隨機推薦:  網遊之菜鳥很瘋狂  掛了99次之後  生生不滅  網遊之九轉輪迴  神話版三國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張嘴就來:99%的人都不知道的即興發言技巧"
360搜"張嘴就來:99%的人都不知道的即興發言技巧"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