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察除了軍權改動極大外,對行政體系的改革大部分都停留在內閣上面,中低層變動很小。
原因很簡單,李察覺得大唐的基層行政體系對現在的形勢來說夠用了,而且他也沒有太多的官員去頂替行政文官體系。
因此,只要康國府的官僚們投降,李察立刻就能完好無損的接管整個康國府的秩序體制,只需要空降幾個領頭人順道改革巡捕房控制康國府即可。
如果康國府堅持抵抗,李察就只能履行自己的諾言殺雞儆猴,破城之日對康國府府城血洗,讓他的敵人正視大明王的名號!
這個時代屠城是不會有道德壓力的,哪怕是自詡為正統的大唐在征伐過程中也屠過城,只不過被史官從記載中抹去罷了。
滅亡的國家自然不會有資格去記錄歷史……
李察同樣也是這個思維,只要他消滅了自己的對手,以後的史冊記載還不是自己一言而決?
只要屠城屠殺的夠徹底夠乾淨,再在史冊上抹去痕跡,後世人根本不會知道發生過什麼。
這個時代的通訊如此落後,消息的傳播本來就滯後,人為操控還是很容易的。
康國府中的官僚們很快得到李察的勸降信『原件』,他們自然聽說過李察這位自立的大明王的兇殘程度,不過多數都是針對色目人的政策。
比如說在戰場上命令麾下漢人軍隊對色目人僕從軍進行無差別屠戮……
雖說是為了督戰的效果,但整隊整隊屠戮崩潰色目人的行徑在西域地區還是很少見的……
很顯然,李察的性格跟正面形象是完全不掛鉤的,這種人說出屠城威脅,絕對不是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