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機宜關心,下官無妨。」
李彥道:「你去休息吧,破案不急於這一晚,身體要緊!」
狄仁傑搖頭:「下官不累,這一晚是最關鍵的,若不能找到足夠的線索,越拖下去,此案越難破!」
他緩了口氣,取出一本沾著穢物的日錄:「據御醫所言,此案的死者張陽,短時間內至少服用了五枚丹藥,但我在他的房內,發現了不少道家典籍,還有這本日錄,我來翻頁,請裴閣領、李機宜過目!」
此時裴行儉也忍住異味,湊過來細看,就見狄仁傑翻到第一頁,上面寫著:
【吾初試而落,憾然歸鄉,余後數年,幾取文解,都無所成,甚憾!甚憾!】
【今再隨貢入都,熱血未涼,常科不成,便選制科!】
【即便長住西京,吾誓要取功名,得官選,以慰鄉人!】
裴行儉見了微微搖頭:「制科啊……」
李彥也嘆道:「如此執著,怪不得會求助於歪道。」
唐朝的科舉,除了細分為進士、明經、明法等等科目外,還有大的類別劃分,也就是常科和制科。
常科是每年一試,制科是專才錄取。
安忠敬以二館六學身份,康達以州縣學子通過解試,獲得文解,在十月隨貢入都,都是考的常科,即是後世所理解的那種科舉。
但此時還有制科,主要是聖人特詔,專選事才,也就是皇帝下旨,專門開辦一場考試,選拔他所需要的人才。
武周時期,武則天提拔寒門子弟,基本就是通過制科,而非常科。
不過正常情況下,這種模式對於寒門子弟而言,更是地獄。
因為來考制科的,不僅僅是這一屆的學子,歷屆的進士明經以及在職的官員,都可能來參加。
沒辦法,制科一旦選上,基本就能授予官職,不需要再等吏部銓選,很多未來的宰相級人物,就是靠制科出頭,現任官員如果想越級提拔,也可以參與制科,以期得到皇帝的青睞。
反正到了最後,形成的局面就是,歷代卷王瘋狂湧進一場考試里,開卷。
這個嗑藥嗑死的張陽,連常科都考不上,還想進制科,下場肯定是渣渣成灰。
而狄仁傑見兩人看好,往後翻去。
接下來十幾頁,都是記錄張陽怎麼去拜訪權貴,遞交詩詞,希望得到重視的。
裴行儉怕李彥不理解,低聲解釋道:「這種風氣是近年興起的,進京趕考的士子,會向各府上啟陳詩,行卷請託,希望在正式考試之前,博一番聲譽。」
李彥道:「裴公,我明白的,衛國公府上,也收到過不少科舉士子的詩詞,我都收下了。」
裴行儉有些奇怪,李彥不像是喜歡聽吹捧的人,就聽他接著道:
「在長安二館六學的士子,但凡有個才華出眾的,吏部上下誰能不知,考官自然也就早早有了印象,看到這類名人的文章,第一個念頭就是好,然後再找優點,效果自不必說。」
「那些邊州外地的士子,在京內默默無聞,如果想和京中士子公平相爭,除了用這樣巴結諂媚的方式自證才華,還能如何?」
「我並無文名,幫不了這些新科士子什麼,所能做的,也就是不要把他們的心血之作棄如敝履了……」
狄仁傑聽得目露感懷,他當年雖無行卷之舉,但若非進士無望,也不會退而求其次,考取明經。
裴行儉則稍稍沉默,嘆了口氣:「取士不公,我之過也!」
李彥道:「裴公不必攬責,此事與你無關。」
裴行儉主要負責在職官員升遷,科舉取士的傾向,則掌握在另一位吏部侍郎李敬玄手中。
實際上,六部尚書如果不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養老職,不怎麼管事。
六部真正的掌管者,正是兩位侍郎。
官員的權力,一把手與二把手差距巨大,兩位侍郎之間,也要分個高低。
比如崔守業在刑部多年,根基深厚,就比另一位劉侍郎勢力龐大許多,是刑部一哥。
而裴行儉在吏部固然也德高望重,但論影響力,還是遠遜於李敬玄的。
第一百一十五章 雙探合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