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沒有名稱,只掛著紅色醫療十字標的居民一樓底商前。
這裡很偏僻,附近只有一條安靜的小巷,人流量不多。
幾人下車後,看看四周,吳記者問道:「人怎麼這麼少,這裡是郊區嗎?」
黃副局長指了指斜對面,那是江北的區政府,附近的地塊或多或少與政府有關,沒有太喧鬧的商業大街,這裡僻靜人少,反而便於警務管理,以及減少吸讀人員的心理負擔。
「很多吸讀人員知道自己錯了,願意改過自新,但往往會受到社會歧視,讀癮的治療很複雜,一個是身體藥物治療,擺脫讀品依賴,另一個是心理治療,讓他們找回自信,讓社會逐漸接納他們。」
黃副局長有些感嘆:「安排在僻靜的地方,就是為了減少異樣的歧視眼光,大家都不容易。走吧,進去看看。」
小門診並不大,就像社區居委會一樣,進去後是幾個單獨的房間,只有編號,沒有文字說明,保證了隱私。
進入最裡面的房間,有個像銀行櫃檯的窗口,工作人員坐在後面,等著病人到訪,旁邊還站著保安,警惕看著他們。
「您好您好。」
收到消息的負責人趕緊走出來迎接,黃副局長擺擺手,不說話,先跟著進入其中一間小房,鎖上門。
房間只有辦公桌,牆壁是單方向對外透視的鏡子,站在這裡,可以看到隔壁接診台的全部情況。
吳記者說明來意,大家先將攝影機放好,還安排了兩個皮包式隱形攝影機,放在外面走廊上,對著大門,拍攝進出的人員。
不過吳記者承諾將來要是做成節目播出,所有吸讀人員都會打上馬賽克。
這時候,一個30歲出頭的男子騎著電動車,在門診外停好,壓低鴨舌帽沿,低著頭走進來。
「這個是小朱,今年33歲,吸讀史3年,有個6歲的孩子,9月1號就上小學了。他幾年前和老婆開了一家建材門店,一年可以賺個二三十萬。」
單向玻璃鏡房間裡,負責人介紹道:「可惜他30歲生日那天請幾個哥們兒去酒吧玩,喝多了擔心媳婦罵他,一哥們兒說吸一口煙可以解酒,他就跟著溜了一次,從此走上不歸路,3年就把門店吸沒了,還欠了幾十萬的外債。」
「這是什麼狗屁朋友?」
「攤上這麼個朋友,真是八輩子倒了血霉!」
大家聽後,都是義憤填膺,氣得不行,這種坑爹的傢伙,還配當朋友?
黃副局長補充道:「我們禁毒局統計過,他人引誘吸讀,占據非常高的比例,所以交朋友一定要擦亮眼睛。」
小朱主動和醫生笑著打招呼,醫生也挺和善。
他報出自己的就診編號,掏出10元錢,從窗口遞過來。
醫生從旁邊的藥物盒子裡取出50ml的黃色美紗酮口服液,遞給他,叮囑道:「把藥喝掉,多喝水。」
門診有保安監視,醫生用目光監督,小朱喝掉之後,還張開嘴,伸出舌頭,示意自己喝完了,然後從旁邊的飲水機里倒了幾杯水,喝下去。
兩人隨便聊著天,說說最近的身體感覺,戒讀時的一些想法,醫生也在對他鼓勵,稱讚他堅持的不錯,直到他重新戴好帽子,低頭離開。
負責人低聲介紹道:「這就是標準的接診過程,我們對每個病人都很熟悉。」
吳記者有很強的專業素養,提出敏感問題:「我注意到,您一直在用病人稱呼他,而不是吸讀者。」
負責人說道:「是的,不僅僅是稱謂,還有工作態度,我們像普通醫藥門診一樣,這樣他們才會覺得自己是正常的社會人。」
眾人輕輕鼓掌:「為你們點讚。」
短短十幾分鐘,來了好幾些人,看他們臉上的表情,似乎都在向積極健康的生活轉變著。
負責人一個個介紹著,他們的故事千奇百怪,蜿蜒曲折,起點不同,但結局卻是驚人的相似——家產耗盡,一貧如洗,眾叛親離,身體衰敗,根本就沒有正常人的生活。
接下來,孫記者利用自己的女性優勢,甜美無害的外形,還有誠懇的態度,找到幾個願意交流的採訪者,楊順一直在旁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