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否則豈不浪費重活一世的機會,豈不愧對神佛垂憐?她颯然一笑,繼續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是儒家學者奉為圭臬的處世準則。由此可見,他們並不反感做官,甚至於在積極謀求職位。然,孔聖周遊列國數十年,一生致力於傳道授業解惑,意圖將自己的思想運用到治國中去。但他一生只當過一次官,即魯定公九年至十三年,短短五年便免冠而去,這是為何?」
&何?」
外族大漢眼巴巴地看過來,惹得關素衣輕笑,「因為他的學說不合時宜,可修身齊家,卻難治國平天下。弟子請學稼,子曰焉用稼,於是久而久之,儒生多以讀書為榮,勞作為恥;遇見臨陣脫逃的士兵,聽說對方要回家盡孝,侍奉父母,他非但不追究刑責,反倒大加讚賞,倘若宣揚出去,只會令逃跑的士兵越來越多,終致邊關無人抵禦外悔。不勞作,焉有飯吃?不禦敵,焉有命活?這樣的官員哪個皇帝敢用,也不怕三五年過去將邦國治成一片赤地,而滿街都是之乎者也的儒生,臨到對敵、勞作,呼啦啦一下全跑光,美其名曰回家盡孝,這叫上頭怎麼說?」
聖元帝深以為然地點頭。
關素衣繼續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儒家學者的劣根性,早已暗藏在這句哲言中。天下通達,聖主賢明,於是儒生就都跑出來當官;世道黑暗、昏君禍國,於是儒生就都躲起來保全自己。這便是他們的處世之道,美其名曰『明哲保身、進退自如』。然,倘若人人都像他們那樣只顧保全自己,不顧天下蒼生,戰亂如何平息,邦國如何一統,政治如何昌明,生活如何安定?正因為有那千千萬萬挺身而出的義士,灑熱血拋頭顱的兵將,辛苦耕作的農夫,採桑種麻的村婦,甚至於屠戮滿城的梟雄,才有了諸侯覆滅,戰亂止息,魏國建立,才有了我們現在和平安定的生活。」
&說的好!」秦凌雲端起酒杯,暢快大笑,「就憑你這番話,咱們當浮一大白!儒家小兒嘴上說得好聽,實則懦弱無能,沒有擔當,偏又酷愛爭權奪利,一個二個全他娘的是偽君子。」
聖元帝聽入了迷,正慢慢咀嚼這些話,卻又聞關素衣冷道,「侯爺莫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儒家學派雖說盛產偽君子,但也有真正憂國憂民的仁人義士,譬如我祖父和父親。」沾了一點茶水潤喉,她話鋒陡然一轉,「論平等清明,儒家不如法家,論兼愛天下,儒家不如墨家,論保衛邦國,儒家不如兵家……但儒家卻有一點,是諸子百家難以企及的,亦是皇上最為推崇的,單憑這點,便足以令他做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決定。」
&哪一點?」聖元帝呼吸微窒,人也湊近了些,目光灼灼地盯著眼前看不清容貌的女子。
&說法家是帝王之術,那麼儒家便是御民之術,或者說愚民之術更為貼切。儒家把人分為三六·九等,以宗族禮法、仁義道德加以約束,以中庸、寬和、博愛加以馴化,主張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溫良恭謙。久而久之,子不敢犯父,妻不敢犯夫,庶不敢犯嫡,幼不敢犯長,下不敢犯上,臣不敢犯君,於是四海平定,家國安寧。反觀法家,主張以利誘之,以害驅之,以權壓之,君王不敢相信臣下、妻妾、兒女、兄弟,故時時加以戒備;諸人亦不敢相信君王,總也免不了猜忌。天長日久,君王以暴·政相壓,臣下以反叛還之,偌大邦國頃刻間分崩離析。法家的軍國主義與君王集權,的確利於壯大實力,但也很容易反噬。君王集權本為法家思想的核心,恰恰也是它不可恆久的弊病,若披上儒家『君輕民貴』的仁愛外衣,便能盡攬民心,穩固社稷。所以無論是法治還是仁治,都太過片面,二者融合,輔以外儒而內法,方為治國之上上策。」
聖元帝心臟狂跳起來,銳利的目光恨不能把黑紗灼穿一個大洞,將女子此時此刻的表情盡收眼底。她竟三言兩語就戳破了他所思所想、所謀所圖、所作所為。外儒內法,一字不差。這正是他苦苦思索了無數個日夜方總結出的治國之道,卻被她說得那樣透徹,生動,鮮明。
他反覆思忖,反覆回味,反覆品評,於是越發沉迷。好,好一個關素衣,好一個帝師之後,果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該說是朽木開出繁花才對!
&人若是不嫌忽納爾粗野,可否與我共飲三杯?」為她聰明絕頂的頭腦,銳利如刀的口舌,洞若觀火的眼眸,和那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