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已削,樓觀要撒手,只怕也不成,劫後有劫,難後有難,不可輕視。」
「秦王兇殘,只怕非仁德之君。」岐暉子道:「武德皇帝每每要屠殺,吾勸之,總會停止暴行,但秦王不同。」
「秦王破夏縣之後,命士卒屠城,可憐城中無辜百姓盡遭屠戮,鮮有人生還。」
「後每破一城,便多聞有此事發生,甚至已經投降之人,也要坑殺,如秦之白起。」
李鄲道也是知道這段公案的,歷史上也有記載,不過李世民登基之後說,是武德皇帝指使他幹的。
因此多有兩面聲音。
而玄武門之變史書上也是多有美化,說是太子逼迫,李淵偏心。
然而武德七年,李世民就買通了玄武門鎮守常何,而常何為李建成心腹。
九年發動政變,卻提前兩年做出布置,若說是被逼無奈,暴起自保,這哪裡說得過去?
岐暉子的擔心並無道理,一個暴君統率,歷史上為人稱道的貞觀之治下面,倒底會埋藏著什麼真相?
「我雖然不喜建成太子與佛門過於親近,但若是一位窮兵黷武的暴君將登大寶,還不若建成太子登機,我等修士,不差這一二十年,或再等一位賢良之君佐之。」
李鄲道一時沉默。
自己確實按照歷史經驗主義在做事情,卻沒有考慮其中的內核。
歷史上李二是勝利了,也開創了貞觀之治,但其不僅僅只有這一面。
他還嗜殺,心機深沉,一心一意要當皇帝,要長生不死,以秦為封,以玄為旗,未免就沒有把始皇帝當成偶像的可能。
而事實上貞觀之治也並非李世民的功勞,而是賢臣倍出的功勞,其最多可以有一個善於聽取意見。
比如魏徵的,房玄齡的,杜如晦的。
並非秦二不可。
「那也確實可以謀劃一二十年之後。」李鄲道開口。
「所以要靠你,你來掌舵。」岐暉子道:「這此開府立派,就是你成名天下的時刻,貧道會在武德皇帝面前誇讚你,你懂得怎麼做吧。」
李鄲道點點頭:「我會提前煉製好金丹,進獻給皇帝。」
「這就對了。」
孫真人卻皺眉:「徒弟,貧道總覺得你越來越不折手段了。」
李鄲道嘆息道:「社會體制的改革,或許可以溫和的來,但總要有人做刀子。」
李鄲道老早以前就知道自己的道路了,失敗了就是大反派國師。成功了,就是某某奠基者。
「師父,這回,我站樓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