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同城相關,通訊錄推薦等,還有各類權限,然後你就會發現你的主業原本的推薦視頻變成了精選。
然後你最多玩三五分鐘就會關閉,不去碰某音了,因為極其無聊,而大數據算法是怎麼樣的?
通過你手機麥克風收錄你說話內容,通過你打字,抓取你的關鍵字內容,推薦商品給你,讓你購買,這是最初期的形態,不完善不成熟的大數據算法。
成熟的是什麼?是占有用戶時間,那才是最終形態。
舉個例子,你為什麼會喜歡刷某音?因為你喜歡,你不知道你喜歡什麼,它給你喜歡。
根據你打字,說話摘取你的信息,然後給你推薦同類內容,比如你看一個視頻,是講華語音樂的,或者你正在看一檔音樂節目,那麼你看到的內容就是摘取內容計算過推薦給你看的。
例如現在比較火的說唱節目,它就會給你先推一些說唱的內容,然後從你停留的時間計算,比如超過十秒鐘了,你一定對這個內容感興趣了。
那麼它會通過這個給你一連串的輸出,讓你被套住,比如推給你周董的國風說唱,你看完了,下一個推什麼給你?推周董的歌曲作詞人,他獲得的獎項,這一波你了解了。
然後在換,換周董同期的歌手有哪些,你也算了解了對吧?那麼就進入下一個環節,讓你開始參與進來了,那就是拉踩,對比,比如找一個你不知道的歌手,突然和周董對比,你看到評論居然有人真的以為那個不知名的人可以吊打周董。
你就會發評論了,然後再給你推送,你一直把你的時間給占有了。
這是一個例子,當然,它可以不是歌手,是產品,一環套一環,所有的東西都是某音給你私人定製的,這一切最終源於什麼?
內容庫,所以某音是邀請全民創作,每個類別都有創作者瘋狂輸出,如果創作者同質化了,都一樣內容了,那麼就直接換題材,去推流給某個特定的人物,開始玩粉絲效應,讓你再次感興趣。
這類的碎片化內容和信息,最終你看過了就會忘記,比如一首曲子,創作者把一首曲子二次創作,一個調子創作出七八首歌曲,只是詞和唱歌的人變了,所以用戶會被迫接受一種旋律。
這才是大數據的最終形態,讓用戶沒選擇權,然後定位產品,最終所有商家都得圍繞某音展開合作,因為它們變相壟斷了市場,用戶完全適應了它們的模式。
例如你看一個視頻,突然有博主推薦一款產品,其他博主也推薦,你就被迫了解和接受了,然後去選擇這款產品。
如果直接給你推一款產品或者你和人聊空調,它突然給你推薦空調,你會反感和排斥,那麼就換個玩法,給你推薦植入性的東西,還是空調,只不過你自己察覺不到了,最終哪個品牌給的宣傳費高,平台就會幫這個品牌推薦給用戶,用戶就選擇這個品牌了,這過程用戶基本都是在一個不知情情況下選擇了自己都不知道喜不喜歡的產品。
趙明陽讓李彥清做的不是最初版搜集用戶喜好然後推薦產品,這類的算法,很快其他家都可以模彷出來,那類計算方法對於大的網際網路公司而言簡直太容易,因為他們本來都有用戶數據。
這類數據其實都是侵害用戶權益的,基本就是窺探用戶隱私了,所以很多人不是為了裝逼用老款諾基亞之類的,是非常清楚這一點,害怕被窺探隱私。
平常就把手機當成了通話工具,用pc產品上網,比如你用電腦端瀏覽一些東西,它目前沒法做到數據完整搜集給你定製投放內容,因為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很多廠家直接放棄pc端這一塊大數據布局了。
而且這類的大數據推送,對人其實有一定危害的,最直觀的就是影響人的獨立思考能力,所以有的人說平常愛看書,很少玩智能產品,你會發現這類人不是一些文娛創作人就是企業高管之類的,他們是害怕自己被影響到,最終狠心放棄這類與時俱進,深怕自己成為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用戶數據。
李彥清給趙明陽展示了成果,趙明陽試了下,只是做到了文字採集,這個可以和輸入法對接,要做到語音採集,就要和各大廠商合作,給他們分成了。
這是各大廠商明面上讓人看不到的利益收入,
第七百七十五章 核心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