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家祖上世代行醫,所以,他也算得上是家學淵源了。
但是莫德清並沒有局限於中醫範疇之內,受西學東漸的影響,他毅然決然於1946年,孤身一人來到了香江,就讀於香江瑪麗教學醫院。
畢業後,莫德清也曾就職於瑪麗醫院,也就是那個香江大學醫學院的附屬醫院。
而當時,香江的各大醫院裡,但凡有點兒名氣的醫生,都是會在外面掛職,或擁有自己的私人診所的。
莫德清一方面受到了大形勢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覺得自己一身的中醫技能,並沒有得到施展的機會。
於是乾脆直接辭職了事,果敢的連後路都沒有留下,一如他當年孤身赴香江的決絕。
因為他發現,中醫在香江還是有龐大基礎市場的。
事實也證明,莫德清的判斷是準確的。
短短二十年時間,他就靠一間小小的中醫診所,積攢下了一份偌大的家業。
無論是口碑還是信譽,在東南亞華人群體之中,杏林苑,也能算得上是一個字號招牌了。
對於莫德清來說,也稱得上是功成名就了。
而唯獨有些遺憾的,就是與家人親情上的割捨。
來香江時,他不聽長輩勸阻,走的毅然決然;成家立業時,他已經錯過了對長輩懺悔的機會。
因為一個大形勢,就讓兩地之間成了咫尺天涯……
再後來,兒子莫世文出生,他總算是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義。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1959年英吉利禁止香江紡織品出口政策的出台,無數紗廠或倒閉或轉型,市場份額徹底被美利堅和大和國瓜分.
香江的紡織品貿易領域,頓時一片哀鴻遍野。
而莫德清的妻子劉雨婷,當時正幫助娘家的哥哥,管理著家裡的所有企業。
而他們的這個家族紡織企業,正好首當其衝,直接就差點被導致分崩離析。
劉雨婷因此憂勞成疾,一病不起。
隨著娘家那邊家境的急轉直下,再無挽回的餘地,她的生命,也終究是沒能搶救回來。
60年代中後期,國內也同樣風雲變幻,父親臨去世前,安排母親和弟弟莫德信,舉家投奔香江的莫德清。
奈何時局條件所限,1967年的香江,形勢同樣處於動盪不安的關口,一家人恰巧就趕上了愈演愈烈的工會大暴動。
母親終歸沒有得見自己大兒子的機會。
莫德信也因為傷勢嚴重匆匆撒手人寰,但不管怎麼說,兄弟兩人也算是見上了最後一面。
可憐母親與弟弟也只能先在香江入土為安,直到80年代末才遷回浦江,魂歸故土。
莫德清責無旁貸的擔負起了照顧弟媳楊芸和小侄子的責任。
那時候的莫非,年僅3歲。
雖然他對楊芸和莫非照顧的無微不至。
但所謂心病無藥,情郁難醫,再加上楊芸本就虛弱不堪的身體,不過一年時間,心緒鬱結的她,就拋下了莫非步上了丈夫的後塵。
這個事情對莫德清打擊甚大,總覺得是自己沒能盡到責任,對不起自己的弟弟。
他既有感於自己一身醫術的心力有時而窮,又悲哀於這世道坎坷中,人生命運多舛的紛亂。
還好,遇到的坎多了,也能磨練一個人的情志與毅力。
走過風風雨雨的莫德清,在40歲之後,開始得享安然,人生開始順利的超乎異常。
也不知道是上天對他前半生波折的補償安慰,還是大勢之下民心所向,而帶來的一種必然。
總之,如今兒子莫世文留學歸來,受聘於香江中文大學擔任教授,侄子莫非也同樣成績優秀,可堪造就。
杏林苑更是名聲鵲起,蜚聲東南亞。
人生若此,又何必強求太多?
莫非沒有進去打擾伯父的想法,他一個人轉過街角,開門進入了沙福德36號別墅……
這裡,就是莫德清的家了。
別墅里的擺設,和20後差別不大,因為莫非後世一直都沒捨得,去更換那些自己早已經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