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但在主流電影裡絕不會用那麼長的篇幅來寫這麼簡單的故事,但是獨創的環形敘事,讓整部電影看起來新奇且有趣!」
《好萊塢報道者》卻認為《瘋狂的石頭》是一部爛片,他們的評分只有39分:
「標準的好萊塢式電影,小人物的勝利,儘管他們靠的都是運氣,卻都擺脫了災難,甚至賺了一筆。這樣的電影或許可以在市場上大賣,但是一點現實意義都沒有,裡面的笑料也是乏善可陳…不明白為什麼會出現在戛納電影節!」
嗯,總體來說,《瘋狂的石頭》的評論有點兩極分化…
好的人認為非常出色,差的熱拿著覺得完全是商業片!
爭議聲中,《瘋狂的石頭》的關注度急速攀升,成了整個電影節最受關注的影片…
全球範圍內,被稱為權威電影雜誌的不多,英國《視與聽》,法國的《電影手冊》占據第一梯隊。
《帝國》、《時代》、《滾石》、《紐約時報》差不多是第二梯隊。
儘管各有特色,讀者群也不同,但在業界的影響力無疑是巨大的。
舉個例子,希區柯克導演,他就是《電影手冊》一手捧出來的。
他的電影不像歐洲的藝術電影那樣包含深刻的道理,因此他長期被美國的評論家看作一個工匠、一個普通的商業片導演。
但是歐洲人發現了他的價值。
隨著60年代法國電影新浪潮興起,電影理論中『作者論』占據主導地位,以《電影手冊》派的評論家們為首對電影導演的評價進行了一次大翻案,希區柯克在新近受到尊敬的電影作者中首屈一指。
1965年,法國新浪潮的著名導演和影評人特呂弗不遠萬里來到美國好萊塢,對希區柯克進行了特別採訪,並把兩人的對談整理成一本書,書名叫《希區柯克論電影》。書中特呂弗精闢的提問和希區柯克毫無保留的回答,揭示了大量希區柯克電影的經驗和技巧,使這本書成為電影專業人士和電影愛好者難得的教科書。
從此,希區柯克作為電影藝術大師的地位逐步得到廣泛承認。
老賈能在歐洲混出名堂,《電影手冊》,功不可沒!
當年,《電影手冊》評選出「年度世界影壇十大佳片」,《三峽好人》名列第二…
張俊生翻了翻《電影手冊》,只看了一眼評分,就笑了:3.1分
不算高,但也不低——戛納電影節滿分是4分…
《電影手冊》催生了法國新浪潮,對電影創作特別強調作者性,推薦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的電影。平和缺乏個人風格的電影在他們眼裡都是渣,所以李鞍、老謀子的電影始終被《電影手冊》無視。
墨鏡王、老賈就備受推崇。
《瘋狂的石頭》開創了多線敘事,能拿到《電影手冊》的好評是可以預見的!
老徐牧羊說
明天多寫點,爭取結束戛納劇情…
無語,那段被刪了,我寫了好久,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