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馮氏幽默不拍,賀歲檔送給我們這麼一盤苦瓜,我們怎麼吃?」
「說客觀點吧。電影確實是好電影,可以說是馮導這些年最用心的一部片子了。沒有惡俗,沒有歪曲,影片處處透露著用心。2小時20分鐘的片子可以一氣呵成的看完。
好,客觀說完了,說主觀的:我記得馮曉剛採訪的時候,親口說了,這是他想給所有同胞們還原歷史的一個故事,值得被人銘記的故事。劉振雲這部我看過,所以劇情大概清楚。《溫故1942》題材比較嚴肅,上映前,我沒有擔心過馮導的藝術水準托不起來這麼大的題材,電影好壞,我還是懂的。但我想問,你這個讓人銘記的故事,想讓我們記得什麼?
其實前面我都還能忍。我最忍不了的是,你把原著里的結尾給照搬了過來。那句「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又寫它,圖個啥?」。
不好意思,在聽到這句旁白後,這部《1942》或許用偽紀錄片來概括會更合適。
嚴肅題材的電影向來難拿捏,歸根結底並非是劇情,而是內核。一部影片的中心主旨要明確。可在《1942》裡,我只看到了一部紀錄片。
甚至,它遠不如劉震雲的精彩。」
這篇姑且算是短評的評論,評論人給了2星的評價。
就著這篇評論,他吃完了碗裡的面。
擦了擦嘴後,就給其他等候的客人讓了地方,壓低了帽檐走了出去。
來到了商場供人休息的凳子上後,他繼續翻看著豆瓣的評論。
得承認,豆瓣上一些觀眾對電影的視角解讀,確實要比微博那種絕大多數人都是發出最直接感嘆的幾十字短評要相對更「精」一些。
但也正是因為這種認真觀影的習慣,才讓很多人對這部電影產生了不少的意見。
有給五星滿分的,但解讀多是在夸馮曉剛的誠意,以及這部電影故事的真實與內心共情後的那種悲憫。
鮮少有從電影的主題、立意方面去說的。
許鑫也從中逐漸了解到了觀眾的想法。
他們不否認這電影的嚴肅性。
也沒否認馮曉剛的用心程度。
真正有些無法接受的,就在於電影過於真實,真實到哪怕是四條故事線同時進行,但偏偏每一條都沒有什麼「新鮮感」。
說白了,看這部電影,真的就像是上歷史課。
歷史老師並沒有對歷史做任何的渲染或者加工,只是照本宣科的在課堂上,把今天要講的,原封不動的拿了出來。
哪怕,它是以張國利飾演的范殿元這個角色為切入點。
但觀眾不接受。
因為這裡面的范殿元可能是假的,但當年老蔣和手下的官僚的各種態度卻是真的。在這種真實之下,范殿元從一開始,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說白了,當一些了解這段歷史的觀眾看來,最大的敗筆,其實就是官僚這一條線。
因為太真實,所以顯得其他線遭受了多少苦難,都是歷史書上的「理所應當」。
一切都是按照他們了解的真實歷史事件走,這片子的驚喜也就沒了。
這是電影不討喜的地方。
而對另外一群觀眾而言,他們拿著爆米花,可樂,本身的出發點是來看馮導的新作。可這新作拍的讓他們手裡的爆米花都變了味道。
所以,電影很好。
但電影不好看。
這部分論調,和微博話題里幾乎差不多。
他們或許沒那些專業觀眾的點評,但豆瓣的評論本身也沒什麼門檻。
所有人都能表達自己的觀點。
他們的觀點就是如此,所以寫下來也就是如此。
不見什麼罵戰,也沒有什麼刻意惡評之類的跡象,純粹就是輸出了自己的觀點。
「」
嘖。
看完之後,許鑫起身,從負一樓走到了一樓出口,找了個沒人的地方點了一顆煙。
抽完之後,他回到了樓上,買了一張《寒戰》的票。
11月30號一大早。
許鑫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