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寸。
這東西到底有多珍貴,看看在古代歷史上有多麼有名就知道。
據《後漢書》所載:圭璧是用於祭祀天地的禮器。
鄭玄注引鄭司農云:以圭璧見於王。
《後漢書·明帝紀》:親執圭璧,恭祀天地。
明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鼎彝求,迎神圭璧收。
《新唐書·陳子昂傳贊》:子昂乃以王者之術勉之,卒為婦人訕侮不用,可謂薦圭璧於房闥,以脂澤污漫之也。
《隸續·米巫祭酒張普題字》:此碑字畫放縱欹斜,略無典則,乃群小所書。以同時石刻雜之,如瓦礫之在圭璧中也。
這件圭壁,形象的說,就是正中減地的尖圭,呈長方條狀,頂部琢為尖銳三角之型,圭體向兩側傾斜並凸出中間的嵴線。
正面上端淺浮凋星辰紋飾,三星連珠,底部淺浮凋海水江崖紋飾,背面光素。
其上紋飾最為主要的是:星辰與山之紋飾。
這是什麼?這是十二章紋中上下對應的一組。
史載,皇帝冕服自舜帝起就服十二章。
以後帝王皆承襲古法,歷數千年未變。
將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這十二古人之象,分兩組對稱排列。
十二章各有專紋,各有象徵。
其中日(內琢有三足鳥)、月(內琢有玉兔)、星辰(通常作三星連珠)代表三光照耀,象徵帝王恩澤普照四方;
山則取其基業穩固;龍則取其應變,亦為帝王獨有的尊貴象徵;
而華蟲即為雉鳥,取其文采昭著;
宗彝的形象為虎、蟾之形,象徵帝王的忠、孝美德;
藻為水生植物,取其潔淨之意;
火為光焰之狀,取其光明;
粉米即白米,象徵帝王重視農桑且能滋養萬民;
黼為斧頭之形,取其果敢決斷的意志;
黻為兩「己」字相背之狀,代表帝王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這樣的玉器,肯定少不了龍,所以這件玉器之上,也沒有少了螭龍。
圭與璧交接的兩側,各透凋一卷體螭龍,以陰線勾邊,精緻華美。
璧之左右兩側出廓透凋一對靈蝠,圓眼尖頭,雙翼舒展,以寥寥細陰線勾勒翅翼之細節,作振翅欲飛之態。
璧之下方出廓透凋浪勢洶湧的海濤紋,與圭底部之海水江崖紋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