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號坑中大部分器物,堆疊在坑南端。
玉戈、玉章等外形較大的玉石器,分布在坑東處。
像玉鑿、玉錛、玉斧等形體較小的一類玉、石器,則堆放在坑的西角。
青銅人頭像、人面像分布在坑中部到西北一線,而銅器則混雜於骨渣之中。
2號坑的器物擺放情況,與1號坑大同小異。
這些東西,很明顯地分成了三層。
上層是排列整齊的60根象牙,象牙之下是大中型青銅器,下層是諸多的小型青銅器和各色飾件及一些玉器。
顯然,瘞埋者在瘞埋這些器物之前,先對這些器物進行了砸打和焚燒。
然後按照相關禮節程序,分類擺放後,才開始瘞埋。
看到這種情況,陳文哲的心情好了不少。
他發現,這些器物應該不是被無緣無故的破壞,或許是一種儀式。
器物過火,極有可能是甲骨文所提到的「燎祭」。
即將祭祀物品,放在柴堆上焚燒。
兩個坑中的骨渣殘骸,後來經鑑定均為大型動物,沒有人骨。
這基本符合甲骨卜辭所記「卯牛」「卯羊」一類祭祀方式。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器物大都是禮器一類,專用於祭祀,因此可以確定這是古蜀先人祭天祀神的一種特殊禮儀。
隨著不斷的快進,陳文哲發現的隱秘越來越多。
很快,他的視線就定格在一株高大的青銅神樹之上。
這座祭祀坑應該是2號坑,可從這裡面出土的青銅神樹確是不少。
原來陳文哲一直以為,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就那麼一棵。
沒想到,他現在看到的卻不少。
仔細數了數,發現二號祭祀坑中,共出有6棵青銅神樹。
這些青銅神樹也不一樣,有2大4小。
其中最大的1號神樹,通高達396米,樹幹高384米。
神樹由底座、樹幹和飛龍組成。
神樹的底座是圓錐形,繪有太陽和雲霧的圖桉,應該是象徵高聳的神山;
神山頂上,就是樹幹。
樹幹上「長」出來的樹枝,由上而下共分三層。
每根樹枝上,都飾有花果和神鳥。
樹旁還有一條馬面飛龍,正張牙舞爪,俯衝而下。
這不由得使陳文哲很自然地聯想到《山海經》神話中的崑崙、扶桑、若木和建木。
在這個神話中,太陽每天以金烏形象出現。
它們沿扶桑升起,傍晚再沿若木下降,進入羽淵和黃泉,從地底繞回扶桑,第二天再從扶桑冉冉升起。
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甲骨燎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