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鐘音律一旦確定,就不隨人改變。
相應的,黃鐘律是起始音律,其他音律基於黃鐘律而生成。
有現代學者認為:以黃鐘律管作為度量衡基準,就相當於以聲波波長定義基準長度。
另先秦古籍《管子》「地員第五十八」載有「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
根據這段話的描述,黃鐘音律的律數取值為:134=81。
《呂氏春秋》之「季夏紀第六·音律」載有:「黃鐘生林鐘,林鐘生太蔟,太蔟生南呂,南呂生姑洗,姑洗生應鐘,應鐘生蕤賓,蕤賓生大呂,大呂生夷則,夷則生夾鍾,夾鍾生無射,無射生仲呂。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
這段話說明了十二律的生成方法:將基準音律度數三等分,再增加其中的一等分,即可向上生出新律;
如減少其中的一等分,即可向下生出新律;
在這裡,「上生」即振動體的長度增加1/3,「下生」即振動體的長度減小1/3。
根據書中記載,黃鐘、太蔟、姑洗、蕤賓、大呂、夾鍾、仲呂、等音律屬於「上生」。
林鐘、南呂、應鐘、夷則、無射等音律屬於「下生」。
「上生」「下生」音律合稱為「十二律」。
由於此法通過增減1/3的振動體長度來確定音律,因而被稱為「三分損益法」。
當然,很多人不是音樂家,也不學習音律,不用懂的太多。
現在我們只要知道,在這裡,「清黃鐘」為黃鐘的高八度音。
各音律由低到高的順序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清黃鐘。
其中,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等6個奇數音律為陽律,又稱「六律」;
【推薦下,追書真的好用,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大呂、夾鍾、中呂、林鐘、南呂、應鐘等6個偶數音律為陰律,又稱「六呂」。
基於三分損益法生成的十二律,易於表現出旋律的美感。
三分損益法,可以說是我國較早的運用數學知識求音律的方法。
而十二律的確定,則是我國古代數學、物理學、光學、測量學等知識在音律領域的綜合運用。
清代金編鐘採用的,是修改後的「正十二律」。
但是其修改的基礎,即為「十二律」。
因而可體現豐富的古代音律科學,亦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反映。
我的系統不正經
瘋神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