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之後,瓷胚需要經過三次上釉;
每上一次釉,都需要等待乾燥之後才能進行下一次上釉——龍泉青瓷「薄胎厚釉」的特點。
正是這樣形成的,這也是形成「千峰翠色」的關鍵步驟。
傳統的龍泉青瓷,都是採用龍窯燒制的。
而現代基本上都是採用方便快捷的液化氣窯,進行燒制。
將完成上釉、並且已經乾燥好的瓷器放入窯室,燒制到1300度左右就可以關火。
一般需要連續燒制十幾個小時,待窯溫冷卻之後,就可算是完成龍泉青瓷的燒制。
由於龍泉青瓷的製作,需要經過三次上釉、兩次燒制等過程,所以燒制難度非常大;
以前用龍窯燒制的時候,成品率只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左右。
現在採用液化氣窯燒制也只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成品率。
經過層層歷練,龍泉青瓷才有了「雨過天青雲破處,梅子流酸泛青時」的魅力。
當然,陳文哲是復古燒制,重新再現古老的龍泉窯燒制工藝,所以他這一次會選擇用柴窯。
不過,使用柴窯燒制,就太過費事了。
往往每天天剛剛亮,就會開始一天的工作。
因為燒一回窯,要準備小半年時間。
當然,陳文哲不用這麼麻煩,因為很多道工序,並不需要他親自來做。
這樣有著很多人配合,他才能加快燒窯的瓷器。
這一點在南越之時,陳文哲已經做的十分熟練。
這一天早上,陳文哲坐在窯爐旁,手中刀具變換,修坯一絲不苟。
輪盤飛轉,順著刮刀,泥屑打著卷落在檯面上。
不一會兒,一件青瓷泥坯便完工了。
窯爐旁,有碼放整齊的柴火,還有經過處理之後的合格紫金土。
忙活了幾天,該他做的已經做的差不多,陳文哲今天準備開窯燒制青瓷。
現在喜歡青瓷的人也不少,但真正懂得龍泉青瓷的人又有幾個?
只是接觸進去了,就想更多的去了解它,因為青瓷之美實在讓人陶醉。
但是,真正懂得不多。
而如果想要弄懂,那就要從青瓷的材料說起,主要成分是泥和釉。
泥是高嶺土,弟窯的是白胎,哥窯的是硃砂胎。
鐵胎的瓷器,從字面上就可以知道是含鐵量比較高的,和哥窯差不多。
鐵胎的燒制過程特別難,成品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