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慌忙接住,揉揉眼睛看去,只見一本上面寫著《賦稅論》,另一本寫著《貨幣通論》。
作為立地成聖的頭一炮,選擇什麼內容,唐毅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把突破口放在了理財上面。
首先自從主張開海以來,唐毅就成為天下公認的理財幹吏,從自己最熟悉的東西下手,順理成章。
其次在儒家思想的約束之下,理財被長期污名化,變成了斂財,甚至是盤剝百姓,與民爭利,歷代不乏理財能臣,名氣和下場都不太好。長久以來的忽視,使得兩千年來,竟然沒有一套系統實用的經濟理論。歷代的經濟政策也缺少整理和闡釋,唐毅覺得未來大明改革的核心還要落在財政上面,把經濟學的空白補起來,非常有必要。
再有東南商業繁榮,海量的金銀貨幣湧入,整個經濟局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卻沒有什麼人能說得清楚,到底這些變化的根源在哪裡。弄不清楚情況,徵收商稅也就無從談起。
唐毅比誰都清楚,徵稅就是從別人身上割肉,不是誰下一道命令,就能解決的。種田交租,天經地義,可是經商要交稅,很多人都不認同,沒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去說服所有人,即便是今天收上來稅,明天也可能沒了。
這樣的教訓不是沒有,比如市舶司的關稅,比如兩淮的鹽稅,唐毅親自參與制定規矩,結果沒幾年的時間,被弄得千瘡百孔,稅收流失慘重。
沒有理論支撐,沒有頂層設計,沒有社會支持,單純依靠著政治人物的意志,註定要失敗的。
唐毅這三本書,十分講究,第一本《國富論》主要講財富創造,第二本《賦稅論》則是著重財富的分配,至於第三本《貨幣通論》則是闡述商品交換的工具。
三本加在一起,相輔相成,正好成為唐氏理財的三大支柱,構成了「唐學」的基石。
眼下就要讓大家接受唐學!
……
王錫爵還有隨行而來的五十名翰林和國子監生,大傢伙再度聚集在打穀場,依舊像昨天一樣,只是沒有了篝火,也沒有了羊肉串。
第一個站出來名叫余有丁,他是王錫爵的同科,也入選翰林,由於唐毅做過翰林學士,他同樣尊奉唐毅為師。
&子以為既然是全村所有人一同勞作所得,理當平均分配,計算每一家有多少人參與,然後將應得銀兩交給家長即可。」
他說完之後,不少人頻頻點頭,和他們想的差不多,辦法的確很不錯,唐毅也含笑點頭。
這時候另一個人卻站了出來,「大人,我不這麼看。」
大家一起看去,這個年輕人臉膛紫紅,挺幹練精神的。有人認了出來,他名叫羅萬化,曾經跟著俞大猷一起去琉球,還曾經寫過文章讚頌俞大猷,為人所知,不久前他被推薦入國子監讀書。
相比一般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要想得更多。
&與勞動不假,可是有人出力多,有人出力少,豈能一概而論?據我所知,有些負責販運葦席的壯勞力,要在風雪之中,跋涉幾十里,有人腳都凍傷了,還有不同的百姓,負責不同的工序,有人容易,有人繁雜,哪能都拿一樣的銀子?」
他這話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鳴,這時候在場的人分成了兩派,卻還有另個傢伙沒有表態,他們的臉上都帶著胸有成竹的笑容。
這倆傢伙是誰呢?
一個是王錫爵,至於另外一個叫沈一貫,王錫爵是唐毅的弟子,而沈一貫呢,則是唐毅的謀士兼文膽的沈明臣,也就是那位「句章兄」的兒子。
子承父業,沈一貫的文采很不錯,只不過是運氣不太好,參加了嘉靖四十一年的會試,卻落榜了,後來也進入了國子監讀書,一來可以增加見聞,二來還能照顧老爹。
&大人,您先說吧!」
王錫爵笑道:「不疑兄,還是你先來,我給你搖旗吶喊,站腳助威。」
&挑刺兒吧!」沈一貫不是官身,不敢和人家搶,只能說道:「大人,我以為方才兩位已經說的很好了,村民無非按照出力多少,公平合理分配就是了。只是村子百廢待興,掙了錢不能都給分了,還要留出一些錢,比如要修學堂,整修道路,而且幾百口人,村子只有一口水井,太不方便了,要多挖水井……」
唐毅
第745章 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