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齒割斷其氣管和動脈,力求一擊致命。在這個過程中,刃齒虎不需要很強的咬力,它們會扭動肌肉發達的頸部,同時張大嘴巴給劍齒留出空間,像用手臂揮舞刀子一樣將劍齒刺入獵物的喉嚨。
刃齒虎的獵食方式看似怪異,但比起獅、虎、豹的辦法其實效率更高,尤其適合殺死比它們個頭更大的獵物。在已發現的刃齒虎化石中,有不少個體都有前肢骨折、扭傷,劍齒折斷的現象,這暗示它們的獵殺戰鬥是充滿風險的。
新大陸之劍
與今天的大貓——豹亞科相比,劍齒虎亞科的歷史要古老得多,它們曾在地球上繁衍了2000多萬年。在冰河時代,亞歐大陸和非洲的劍齒虎類逐漸沒落,到中更新世後已難覓蹤跡;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洲大陸,強大威猛的刃齒虎卻讓劍齒虎家族迎來了最後的輝煌。
一般認為,刃齒虎的祖先是體大如豹的巨頦虎(gantereon),它們在上新世時期從亞洲進入北美洲。距今約250萬年前刃齒虎的第一個種纖細刃齒虎(sgracilis)在北美洲出現,體重估計不超過100千克。
在冰河時代中後期,纖細刃齒虎的後代——致命刃齒虎在北美洲相當繁盛,足跡幾乎遍及整個美國,光是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拉布雷亞瀝青坑中,研究人員就挖出了至少2500具化石!更新世的北美洲,數量眾多的野牛、馬類、駝類、鹿類甚至幼象為刃齒虎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不過,致命刃齒虎還不是當時北美洲最強大的猛獸,它們只能排在短面熊、美洲擬獅之後屈居第三,不過其種群數量則遠超前兩者。
刃齒虎前肢長、後肢短,不適合在開闊草原上快速奔跑,主要以伏擊方式捕獵。
當巴拿馬陸橋形成後,進入南美洲的一支纖細刃齒虎演化成了毀滅刃齒虎。刃齒虎很快將南美洲原生的頂級掠食者細齒巨熊(arctotheriu)和曲帶鳥(phorrhas)排擠至滅絕,在短時間內成為這裡占統治地位的掠食者。而南美洲的大型食草動物,如箭齒獸、後弓獸等南方有蹄類,地懶、雕齒獸等大型貧齒類,居維葉象和劍乳齒象等象類,它們雖有一定的自衛能力,但大多行動緩慢,很容易成為毀滅刃齒虎的理想獵殺目標。
劍齒王朝落幕
在冰河時代的北美洲,致命刃齒虎雖與一票大小猛獸為伴,但在競爭中絲毫不落下風。可在距今約1萬年前,它們還是和南美洲的毀滅刃齒虎一起迎來了「毀滅」,歷史悠久的劍齒虎家族也隨之終結。
距今1萬多年前開始進入美洲的史前人類,儘管捕獵技巧超群,但要殺光數量眾多的刃齒虎也不可能;而直到歐洲殖民者到來前,美國中西部的大平原上還有多達6000萬頭美洲野牛,難道還不夠刃齒虎吃的?
其實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和壯觀的野牛群是刃齒虎無福消受的,它們沉重的身軀不適合在開闊草原上隱蔽、奔襲,其身體結構主要適合林地和灌木叢這種便於埋伏的環境。隨著距今12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期結束,氣候變化讓整個美洲的植被分布發生重大改變,大型動物迅速減少、滅絕或遷徙他處,刃齒虎就這樣失去了生存環境和生物來源。
殺手幫or獨行俠
儘管刃齒虎的身體結構很適合捕食大型動物,但科學家仍不免懷疑:它們是否真有能力獨自幹掉這些動輒重達半噸、1噸甚至更重的大傢伙?在拉布雷亞瀝青坑中出土的致命刃齒虎化石中,有許多顯示了骨折後痊癒的痕跡,有學者推測它們可能得到了群體的照顧。
另外,雌雄刃齒虎的個頭、粗壯程度非常接近,如果不看骨盆幾乎難以分辨。看來為了捕食大型動物,雌性刃齒虎也不得不成為「女漢子」,同時這也意味著它們應該不會像母獅一樣甘當雄獅的「後宮」。考慮到刃齒虎的生活環境不像獅子那麼開闊,不太適合群體捕獵,可能最多是雌雄成對行動,或者只形成比較鬆散的小群。
今天的孟加拉虎有捕殺1噸重的雄性白肢野牛的記錄,那麼身體結構更適合對付野牛的刃齒虎,應當也有這個本事。至於瀝青坑裡那些骨折痊癒的刃齒虎,它們即便得到群體的照顧,但是每天也要喝水,因此受傷後能活下來的個體,應該有能力自己走到水邊。如果真是這樣,哪怕是獨居,受傷的刃齒虎
刃齒虎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