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穩下來,便溫言道:「劉員外的畫,裴某也想長長見識呢。」
劉員外心情又不好了,嘆了口氣,指指平鋪在案桌上的九魚圖:「就在那裡,但看無妨。」
「多謝劉員外。」裴瑾瑜道了聲謝,來到畫前,定睛查看。
乍一看,這畫平平無奇,九條魚有紅有白有黑有花,穿梭在荷葉蓮花間,姿態各異,但每一條都似在遊動,以靜態表達動態,動感十足,構圖巧妙,技藝也算不凡。
然而,能完成這樣畫作的書畫家並不鮮見,說是諸葛孔明所作,毫無根據。
史書記載,諸葛孔明善畫,喜草書,哪怕彼時書法藝術還未徹底成熟,他的作品也被珍而藏之。
前朝徽宗皇帝就曾說宮裡藏有武侯草書之《遠涉帖》。
至於畫,並未有流傳於世的作品,早就散軼在亂世之中。
唐時出身宰相世家的張彥遠曾在《歷代名畫記》裡提到,諸葛亮的作品在唐代已經是「有國有家之重寶」,「為希代之珍」,可見珍稀的程度。
東晉《華陽圖志》上還說諸葛亮不僅能畫天地日月,且能畫各種建築、車馬、動物及人物。
能如此全面掌握繪畫技巧的畫家,極為少見。
這說明九魚圖對諸葛亮來說並不困難,未必畫過,卻也未必沒畫過。
畫完全沒有參照物,裴瑾瑜只好看字。
遠涉帖曾被刻成碑文,拓下的法帖廣為流傳,字跡不難判斷。
兩相對比,畫上的字跡確實像諸葛所書,倒也找不到疑點。
如此,只好發大招,動用鑒字寶符。
凝神靜氣,運轉煉神訣,將神識聚攏成束,投向九魚圖!
嗡!
天地萬物,莫不可鑑。追根溯源,莫不可鑑。
有關書畫的畫面蜂擁而來,洪流般灌入識海之中。
隨著功法的突飛猛進,這些信息已經不能給裴瑾瑜帶來任何衝擊,哪怕是洪流也會被收攏消化成涓涓細流,最終匯入無邊無際的識海之中。
快速閱讀九魚圖前世今生的信息,裴瑾瑜不勝感慨。
蜀中眉州有個蘇秀才,考了五六次舉人都沒中,搞得家徒四壁,吃了上頓沒下頓。
供養他的老母與妻子累病而亡後,秀才不得不關心起柴米油鹽與溫飽。
除了讀書,他僅略通書畫,只好以此謀生。
在集市代人寫信,幫有紅白事的人家記賬,或者將書畫在書鋪寄售。
雖說飢一頓飽一頓,到底活了下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秀才畫畫的技藝越發嫻熟,但因資質與眼界問題,境界始終沒有突破,成為大家,而是淪為一名作品匠氣十足的畫匠。
畫匠的畫是賣不上價的。
繼科考失敗後,秀才的第二個抱負成為書畫大家宣告失敗。
但是秀才不甘心,總以為是家貧,為了餬口不得不向現實妥協,這才沒有達到想像中的人生高度。
要是衣食不虞,他認為自己也能成為人人追捧的大家。
抱著這種執念,秀才絞盡腦汁提升畫作的價值,正道走不通,便走旁門左道。
經過一次次實驗,他發現將玻璃粉調膠塗眼珠,白蛤粉調膠塗白睛,鉛粉給兩腮打底,再塗上淡淡一層硃砂、焰硝、黃酒調成的顏料塗在鉛粉上,在燈光下,畫裡的人臉色就會變紅,而眼珠的玻璃粉也會放光,跟活了一樣。
對此,他喜出望外,便炮製了一副麻姑獻壽圖出來,賣給為母親賀壽的富商,得到一大筆錢。
嘗到甜頭,秀才更加確信自己找到了另一條成為大家的道路。
盂蘭盆節,為了揚名,特意畫了一副楊柳觀音圖,獻給玉佛寺。
信眾看到畫上的觀音在長明燈的照耀下眼波流轉、兩頰生暈,像是隨時從畫中走下來,以為菩薩顯聖,倒頭就拜,不止五體投地,還齊齊大聲禱告,場面可以說驚天動地。
這事被傳揚出去後,玉佛寺的香火更好了,從主持到小沙彌都認為秀才了不起,不遺餘力的替他宣傳。
許多人來玉佛寺,不是為上香,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