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條紋的小口褲,較窄瘦,是西北少數民族服裝式樣,曾一度流行於士庶女子或婢僕之中。
另一種是比較寬闊的大口褲,穿此褲時,都把褲腿上提於膝下,用絲帶系縛,這種方式大多為勞動婦女或婢僕等所喜用。
採桑婦女穿袍服、圍裳,百姓女子穿上儉下豐服裝,百姓婦女梳丫髻、穿寬袖短衣、長裙,侍女梳環髻、穿對襟衣。
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
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
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
衫為寬大敞袖。衫有單、夾二式,質料有紗、絹、布等,顏色多喜用白,喜慶婚禮亦服白,《東宮舊事》記:「太子納妃,有白縠、白紗、白絹衫、並紫結纓。」
褒衣博帶在以文人雅士最為喜好,由於不受衣祛限制,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晉書·五行志》云:「晉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風流相仿,輿台成俗。」
《宋書周郎傳》記:「凡一袖之大,足斷為兩,一裾之長,可分為二。」一時,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寬衣大袖為尚,只是耕于田間或從事重體力勞動者仍為短衣長褲,下纏裹腿。
《抱朴子·刺驕篇》稱:「世人聞戴叔鸞、阮嗣宗傲俗自放……或亂項科頭,或裸袒蹲夷,或濯腳於稠眾。」《晉記》載:「謝鯤與王澄之徒,摹竹林諸人,散首披髮,裸袒箕踞,謂之八達。」《搜神記》寫:「晉元康中,貴遊子弟,相與為散發裸身之飲。」《世說新語·任誕》載:「劉伶嘗著袒服而乘鹿車,縱酒放蕩。」
《顏氏家訓》也講梁世士大夫均好褒衣博帶,大冠高履。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著袍、襦、褲、裙等。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