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個問題,唐納德少將連一點自信都沒有。
其實,早在五年前,也就是東海衝突結束後的那一年,當時還在太平洋戰區司令部任職的唐納德就向海軍司令部提交了一份報告,強調了華夏海軍的展度,希望高層能夠重視這個強大的對,並且以此進行軍事改革,即調整海軍的任務重點。用唐納德的話來說,就是「讓海軍回到海上」。兩年之後,華夏海軍的遠航艦隊完成環球航行,唐納德再次提交了一份類似的報告,明確提出華夏海軍已經成長起來,是一個不能小覷的重量級對,花旗海軍必須立即進行改革,從次要任務中解脫出來,增強在遠海的作戰能力,回歸傳統,以制海作戰為主要任務。
唐納德的這兩份報告都受到高層重視,也才有了後來的f-39a重型制空戰鬥,已經多種針對遠海作戰的新式戰艦。問題是,花旗海軍的轉型度實在是太慢了,根本跟不上華夏海軍的步伐。
華夏海軍在三年之內完成了兩艘oo3型航母的建造工作,還打造了兩艘o55a型核動力驅逐艦,八艘o54b型遠洋護衛艦,四艘o95型攻擊核潛艇與數艘支援艦。同一時期,花旗海軍又在做什麼?兩艘已經建造了三年的「福特」級連下水都沒做到,第五階段的「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遲遲沒獲得撥款,cg-x與ddg-x項目始終在延遲,前者連第一階段的選型都沒完成。在華夏海軍建造了數十萬噸戰艦的時候,花旗海軍獲得的只是幾艘性能早已落後的「伯克」級驅逐艦,還有幾艘在正規海戰中根本沒有價值的lcs。雖然花旗海軍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第四代重型制空戰鬥,即f-39a,但是華夏海軍早就獲得j-2oc,而且數量比花旗海軍的f-39a多得多。
用新聞媒體的話來說,華夏海軍在飛奔,而花旗海軍在打瞌睡。
只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絕不是說花旗當局不重視海軍建設。
從本質上講,這也是特魯尼堅持推行《減稅法案》,讓花旗再工業化的關鍵所在,即沒有龐大的製造業做基礎,別說海軍,所有軍兵種都一樣。當然,海軍建設把這個問題體現得淋漓盡致。
打造一支強大海軍的基礎是龐大、完善的造船業,花旗海軍能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躍居全球第一,靠的就是由戰爭帶動的造船業。到大戰結束的時候,花旗造船業的實力過了其他國家的總和!只可惜,在此後幾十年裡,花旗自廢武功,把需要大量勞動力的民用造船業荒廢掉了,只保留了軍用造船業。相對的,華夏從上個世紀九零年代開始,逐步建立起了全球最龐大、也是最完善的民用造船業,並且在本世紀初成為全球第一大造船國。由此造成的結果就是,在華夏著打造「世界級」海軍時,根本就不存在造船能力不足的問題,而且擴充海軍艦隊對建造民用船舶的影響是微乎其微。花旗呢?在準備跟華夏展開海軍軍備競賽的時候,花旗海軍還在為本國造船能力犯愁。拿航母來說,花旗只有兩家民營造船廠擁有建造級航母的能力,而且都只能同時造一艘,華夏有三家造船廠能建造級航母,而且都能同時建造兩艘。
當然,在造艦費用上,那更是天壤之別。
雖然華夏當局從來沒有公布各種戰艦的建造費用,但是根據華夏出口的戰艦,特別是潛艇與護衛艦能大致判斷出,華夏建造大型戰艦的費用僅相當於花旗的一半,甚至更低。不止是華夏造船工人的薪酬比花旗的低,還與各個系統與設備的採購價格有關,甚至跟建造戰艦的特種鋼的出廠價格有關。別忘了,華夏一直是第一大鋼鐵生產國,而花旗本土的鋼鐵業早已衰敗。拿建造一艘十萬噸級的級航母來說,只是採購特種鋼材,花旗付出的費用就相當於華夏的兩倍。
可見,花旗當局不是不想壯大海軍,而是沒有那個能力,或者說沒有那麼多錢。
從產業的角度來看,這也恰好證明了特魯尼的戰略眼光,不然他也無法獲得軍方的大力支持。
當然,華夏海軍與花旗海軍的區別,不止體現在造艦度上,還體現在作戰思想,以及官兵的素質上。
花旗海軍正在進行艱難的轉型,而華夏海軍一直以遠洋作戰為展目標。
可以說,不管是航母、還是驅逐艦、乃至潛艇,華夏海軍這些年重點打造的戰艦,無一例外的都是針對遠洋作戰,也
第五十四章顧慮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