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行思考良久,問道,「如果齊王分析錯了,聖主和中樞既不想發動第三次東征,也無意進行南北大戰,那北疆局勢如何變化?白髮是否會遭到衛府軍的圍剿而全軍覆沒?」
「白髮進入燕北這著棋非常精妙。」老宗主贊道,「這步棋走成了,南北大戰也就不可避免。」
南北走私始終是聖主和中樞的「心病」,尤其大漠北虜越來越強,此舉無異於養虎為患。而李風雲殺進燕北,斷絕南北走私,正好戳中了聖主和中樞的要害,撓到了他們的癢處,讓他們欲罷不能。要是剿殺了李風雲,南北走私就禁止不了,養虎為患,但不剿李風雲,危及到北疆安全,也是養虎為患,怎麼辦?李風云為解自身之危,必然繼續出招,主動激怒北虜,挑起南北戰爭。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只是李風雲肯定沒有資格和實力做漁翁,最後獲利的必然是聖主和中樞。而聖主和中樞面對這一巨大的利益誘惑,能否抵擋得住?答案不言而喻,肯定抵擋不住,不出意外的話,齊王會如願以償北上戍邊,李風雲也是屢剿不平,最後南北大戰轟然爆發。
李思行猶豫良久,提出質疑,「白髮堅持認為,南北大戰必將在兩年內爆發,發動南北大戰的不是我們中土,而是大漠北虜,另外他對南北大戰的結果並不樂觀,甚至有些悲觀。」
「北虜南下入侵?」老宗主嗤之以鼻,「中土分裂和戰亂時期,各方霸主實力不濟,給了北虜頻繁南下入侵的機會,但如今中土統一了,實力強悍,北虜就不敢輕易南下了,畢竟戰敗的後果他們承擔不起。白髮此言不可信,混淆視聽,莫要中計。這兩年若當真要爆發南北大戰,中土十有八九是挑一方,畢竟這一仗打贏後的利益太大,對聖主和中樞來說是難以抵擋的誘惑。」
李思行覺得這兩種推測都有道理。不論是北虜南下入侵,還是中土主動挑起戰事,南北大戰都有可能在近期內爆發,一旦爆發,北疆乃至整個北方都會被卷進去,這必將影響到趙郡李氏的切身利益。
「如果南北大戰的確存在,並且很快就要爆發,我們如何應對?計將何出?」李思行恭敬求教。
老宗主遲疑不語。眼前是個難得的機遇,趙郡李氏如果抓住了這個機遇,必能遏制衰落的頹勢,重振雄風。
只是這個機遇太難抓了,當前最關鍵的問題不是南北大戰是否一定爆發,而是爆發後中土能否一定贏得這場戰爭。如果中土贏了,聖主和中樞逆轉了政治危機,穩固了執政地位,那麼趙郡李氏傾盡全力參加這場大戰便能為自己帶來巨大利益;反之,一敗塗地,既不能從政治「坍塌」的聖主和中樞那裡獲得任何好處,又得罪了山東的政治盟友,身處困境,面對氣勢洶洶「殺來」的政敵,根本無還手之力。
李風雲到了趙郡後,既沒有主動聯繫李氏,也沒有向李氏表達絲毫的謝意,在立足決策上也直接否決了李氏的建議,擺出一副與李氏完全沒有糾葛的樣子,此舉何意?為何不近人情地拒絕了趙郡李氏向其伸出的「善意」之手?是因為他殺進燕北斷絕南北走私後,必定會危害到趙郡李氏的利益,必然要與趙郡李氏撕破臉,故而乾脆不接觸,避而不見,還是因為李風雲對南北大戰的結果並不樂觀,甚至有些悲觀,不願連累和傷害到趙郡李氏,故而才做出決裂之態?
老宗主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不論李風雲的背後勢力有多大,目的又是什麼,有一點是肯定的,李風雲處在「風口浪尖」上,稍有不慎就會全盤皆輸,身死名裂,所以在沒有確切把握的情況下,李風雲當然不願連累到趙郡李氏,所以他始終不承認自己是李氏子弟,也不願與趙郡李氏有任何牽扯,這次又通過李思行之口向老宗主發出警告,其中之深意已一目了然。
「靜觀其變。」老宗主斷然決策,「在北疆形勢沒有發生劇變之前,不要做出任何有傾向性的舉動,以免授人以柄,落人口實。」
李思行猶豫了一下,質疑道,「燕北形勢馬上就會發生劇變,這一點毋庸置疑啊。」
燕北形勢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整個北疆形勢,所以李思行對老宗主的決策有些疑惑。
「燕北形勢劇變,的確會影響到北疆形勢,但未必會進一步惡化南北關係,相反,它可能會起到緩解雙方緊張關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