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敢調用,擔心引起段使君的誤解。從山東人的立場出發,崔郡丞既然要支援魯郡,為何不派遣自己的心腹部屬?還有左驍衛府的梁德重,他是否支持崔郡丞支援魯郡?假若梁德重不支持,崔郡丞必然要妥協,這時候蘭陵蕭氏挺身而出,我們固然可以理解為顧全大局,但也必然與樵公(周法尚)有關。」
「樵公對大人頤指氣使,聲色俱厲,對段使君亦是怒目相向,惡言惡語。近期齊魯局勢惡化之責,在他看來都是大人和段使君的罪過,尤其段使君,在齊魯享有崇高的威望,按道理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穩住局勢,但結果卻相反,這背後原因何在?段使君是不是為了某種目的,與齊魯的權貴們一起推波助瀾,阻礙東征?」
「山東人仇恨我們關隴人,為了打擊我們無所不用其極。當年漢王楊諒謀反,與皇帝大打出手,兄弟鬩牆,手足相殘,就是源自山東人的陰謀。最終關隴人自相殘殺,死傷無數,元氣大傷。今日皇帝東征,傾盡國力,東都權貴反對者甚多,其中關隴人更是占據了大多數。試想一下,假若東征敗了,誰是替罪羊?皇帝會殺誰以泄憤?當然是關隴人,是關隴權貴中反對他東征的人,如此一來我們關隴人必再遭重創,而漁翁得利者便是山東人。大人你看今日叛亂者都在哪?就在大河南北,就是山東人,而這必定是山東人打擊我們關隴人的又一個陰謀。」
張須陀轉頭看了義憤填膺的張元備一眼,搖搖頭,「這話止於我們父子間,切莫讓帳下諸將聽到,動搖了軍心。」
張元備亦是搖頭,感覺自己說過了,不但沒有慰解父親,反而讓父親更為憂鬱了。很多時候局勢模糊不清,大家都從各自的立場進行分析和推衍,結論大相徑庭,最後的結果亦是南轅北轍。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清局勢,能讀懂其中的秘密?張須陀看不清,張元備就更不行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但絕不偏離自己的立場和利益。
「這一仗我們必須打。」張須陀說道,「否則某無法有效遏制齊魯局勢的惡化,更無法確保東萊水師如期遠征。」
張須陀的決心沒有變,之所以置齊郡安危於不顧,傾盡全力南下魯郡,目的就是要重創魯西北叛賊。魯西北叛賊剛剛舉旗,實力弱小,如今又在外部威脅下不得不結盟自保,結果聚集到一起,給了張須陀一戰而定的機會。相反魯東北諸賊尤其長白山賊人,造反有段日子了,在與官軍的作戰中積累了豐富的游擊經驗,從不與官軍決戰,還常常化整為零,讓追剿官軍一籌莫展。這種情形下,假若張須陀重創了魯西北諸賊,聲威大振,必定給魯東北諸賊以震懾,避之唯恐不及。如此便能給張須陀贏得時間,只待東萊水師渡海遠征,張須陀肩上的重擔卸下了,他就可以等待遠征軍歸來,以絕對優勢將叛賊斬盡殺絕。
「大人,這一仗打不打,怎麼打,關鍵不在於我齊軍是否有決心,而在於段使君是否信任大人,是否願意按照大人的計策行事。」張元備拿起段文操的書信,衝著張須陀搖了幾下,「今北平襄侯段閣老病逝於東征途中,北海段氏失去了靠山,齊魯貴族突遭重創,人心惶惶,值此關鍵時刻,段文操不敢有絲毫閃失,一旦他再出事,齊魯人群龍無首一片大亂,必定無法維護自身之利益。東征一旦結束,皇帝和遠征軍歸來,以雷霆之勢穩定了齊魯局勢,試想齊魯人還能保住自己的利益?」
張須陀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段文操也有,而且他還肩負著維護整個齊魯人利益的重任,所以兩人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依照張須陀的殲敵之策,段文操要做出一些犧牲,而這些犧牲不利於段文操,因此當彭城援軍進入魯郡之後,段文操就改變了主意,他寧願與蒙山賊對峙僵持,也不願冒著魯郡首府及其周邊地區變成廢墟的風險,與張須陀密切配合圍殲叛賊。如果瑕丘及其周邊地區變成了廢墟,這一仗即便打贏了,魯郡也是元氣大傷,結果功勞都給張須陀一個人拿去了,而段文操的功過難以相抵,最終會遭到御史台的彈劾,官帽子肯定保不住。
張須陀同意兒子的分析,他微微頷首,以堅定的口氣說道,「某親赴瑕丘,與段使君共謀剿賊之計。這一仗一定要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