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
蘇州民變的影響,已經平息,江東各行各業恢復秩序,而趙銘則一邊經營著江東,一邊等待朝廷旨意下來。
按著趙銘與錢謙益等人的猜測,傅上瑞載了跟頭後,朝廷應該不會再派督師過來,多半默認趙銘獨掌蘇松常的現狀。
如果真是這樣,那對趙銘而言,可以說是一件好事,能夠名正言順的控制地方。
不過錢謙益卻提醒趙銘,眼下趙銘雖贏了傅上瑞,事態也表面平定,但趙銘與朝廷,或者說地方藩鎮與中央朝廷之間的矛盾,卻也顯現出來。
這次傅上瑞失敗,可是朝廷削弱藩鎮的國策,應該不會改變。
此次衝突,其實已經將東海鎮,推到了朝廷的對立面。
錢謙益的提醒,讓趙銘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其實並沒有解決,即便現在表面平靜,可實際上,卻在向最壞的方向發展。
畢竟有漢七王之亂,晉八王之亂,唐末藩鎮割據,本朝成祖靖難之役的教訓在前,皇帝和中央朝廷不可能容忍藩鎮割據的局面出現,必然會堅定的推行削藩之策。
這便使得,趙銘與朝廷的矛盾,必然不可調解,必然會再次衝突,而且在這個衝突中,趙銘還不占理,無法占據道義的制高點。
中國歷代王朝,在中央集權的情況下,天下多半穩定且強大,而在王朝內部四分五裂時,天下往往動盪不安,百姓常遭兵禍之苦。
因此,中央王朝要削弱藩鎮,一般情況下,都能獲得民意的支持,百姓多半是贊成削藩的。
這便讓藩鎮地位有些尷尬,一旦朝廷削藩,便處於被動地位,要麼老實交權,要麼造反。
而歷代以來,藩鎮因為削藩而造反,能夠成功的少之又少,除了本朝成祖,罕有成功之案例。
趙銘此時能獲得支持,主要的原因是外敵尚存,朝廷削弱藩鎮的時機不對,若是大明消滅滿清,掃清外部威脅,再來削弱藩鎮,恐怕就沒什麼人支持藩鎮割據了。
因此,這讓趙銘感到了一陣危機,藩鎮割據在天下人看來,本身就不是一件正義的事情,他必須為自己掌握地方軍政大權,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以及讓百姓和士紳認可,並且支持他的道義至高點。
最近這些時日,趙銘冥思苦想,並與錢謙益、馬士鰲等人商議,同樣是對抗朝廷的武裝,同樣是割據政權,怎樣才能做到,別人就是軍閥割據,而他卻能代表正義,被世人接受。
趙銘思來想去,只想到一點,就是讓自己具有革命性,不過這一套,此時顯然是行不通,沒有土壤和市場,根本無人能夠接受那樣的觀點。
搞那一套,顯然脫離了實際,難以實現。
趙銘思來想去,只能退而求其次,爭做社會的改良勢力,賦予東海鎮政治理想,從單純的軍閥割據,變成有政治主張,能夠給出社會問題解決方案的一方勢力。
而這個政治主張和施政綱領,不能脫離實際,必須要能獲得江南士紳和百姓的支持,才能有足夠正當的理由,來維持割據一方的現狀,並在以後奪對天下的領導權。
趙銘想來,這個主張,應該就是改良社會,改革明朝制度,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現在看來,以後趙銘與朝廷的衝突不可避免,而如果不想被朝廷解決,那麼就只有反過來掌握朝廷,對朝廷進行改革,或者改朝換代。
而要做到這一點,趙銘身邊必須有一批,能夠接受他思想,或者願意依附於他的士紳和官僚。
現在,連傅上瑞都已經看出了,趙銘與朝廷的衝突不可避免,東海鎮的官員、將領們也會逐漸的意識到這一點。
屆時,這些官員和將領會選擇站哪一邊,並不好說,所以趙銘急切的需要,儘快提出改良思想,還有施政綱領,把東海鎮內部的人心穩定下來,準備下次與皇權思想的對抗。
為此,趙銘思慮再三後,決定聯合錢謙益等人結社組黨,建立一個代表東海鎮,以及江南士紳、商賈等勢力的社黨。
蘇州城東北,常熟縣南,有一大片湖泊,便是有名的陽城湖,也叫陽澄湖。
此時,湖面上一艘長十餘丈,寬兩丈,船身朱紅,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