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陳明遇之言,南京朝廷現在一年的開銷,就要兩千萬兩以上。
這與崇禎朝時相比,幾乎是翻了兩三倍。
當然,這主要是因為,趙銘維持了一支五十萬人,中央禁軍,加上遠好於崇禎朝的待遇。
現在,南京朝廷的賦稅,一年下來,也就是兩千萬左右。
海上貿易發展到現在,已經達到一個瓶頸,市舶司的賦稅,近兩年已經沒有顯著的增長。
這也就是說,南京朝廷收支剛好平衡,甚至每年還會因為突發事件,造成財政赤字。
若是如此的話,趙銘想要打仗,想要開礦修路,開辦免費的學堂,都將因為戶部沒有預算,而難以實現。
這點,是想要幹大事的趙銘,不能接受的。
因此,必須要搞錢,搞很多很多錢。
而此前明朝賦稅的主要來源,只有三個方面,一是田賦,二是鹽稅、三是商稅。
明朝的田地,像歷代王朝一樣,從早期的分散,逐漸集中到了少數人手中。
二百八十餘年的王朝,土地兼併的情況,可想而知,整個明朝的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到了,大士紳和藩王手中,而大士紳地主與官府勾結逃避賦稅,王府的藩田更是根本不用繳納賦稅的。
明朝全國土地,大概共計七十億畝,理論上朝廷光是田賦一項,大概就有兩千萬兩白銀,不過到崇禎初年,田賦收入已經不足三百萬兩。
如今明朝丟掉一半土地,南京朝廷的田賦收入,只有四百多萬兩,還是漢國清查了浙江和蘇松常田畝的結果。
另一項收入是鹽稅,是此前僅次于田稅的收入,有個幾十萬兩。
在趙銘之前,明朝的商稅收入,排在田賦和鹽稅之後,幾乎沒什麼收入可言。
如今,南京朝廷的賦稅,商稅占據大頭,每年能夠提供賦稅,一千三百萬左右,其次是田賦,最後是鹽稅。
趙銘想要提高南京朝廷的收入,大致也是從這三個方面。
不過,提升商稅,需要商業更加繁榮,而如今明朝海外貿易,已經陷入瓶頸,沒有顯著增長,所以提升商稅,只能對明朝內部欠發達的州縣,進行投資,不過這需要投入,而且需要時間,只能作為一個長期策略,短期內不僅不會提高賦稅,反而需要銀錢投入,造成財政赤字。
若是能夠清理田畝,南京的收入,是能增加一些,不過趙銘現在卻並不打算,再田賦上動手。
田地主要在藩王和大士紳手中,清丈田畝,收取賦稅,觸動太大,會得罪整個士紳階層,還有宗藩勢力,不利於趙銘的統治。
因此,商稅和田賦,暫時指望不上。
那便只有從鹽稅和其他方面入手。
從春秋戰國開始,鹽鐵就是國家重要的收入來源。
趙銘此前統治漢國時,主要是吃兩淮的鹽,阿濟格入侵江北,使得兩淮鹽業損失慘重。
如今國內,鹽價翻了數倍,整頓全國鹽業,不禁能提高官府收入,同時也能讓百姓吃得起鹽。
趙銘的想法,就是建立諸多朝廷控股的國有公司,控制鹽、鐵等資源,進行壟斷專營,並利用朝廷控制的土地和自然資源,來准許朝廷和地方官府,開辦公司,來增加朝廷收入。
這不僅能使得朝廷,控制經濟的命脈,還能增加朝廷的收入,並調節物價,避免奸商盤剝百姓。
若是這些公司開始起來,南京朝廷光是出售股份,便能賺一大筆錢,足夠朝廷用來投資,還有發動統一戰爭。
正月十五,上元節剛過,趙銘便離開南京,前往江北。
此時,江北氣候依然寒冷,趙銘到時,正好下了一場大雪。
大雪覆蓋原野和城池,整個江北,都變成了一個白雪皚皚的世界,大地銀裝素裹,份外妖嬈。
這天,中午一隊騎兵,沿著運河奔向北方,為首之人,正是攝政王趙銘。
從陳明遇口中得知,江南的士紳,正低價收購江北的田地,藉機掠奪百姓的財富,趙銘不得不親自趕來江北進行查看。
不過,土地買賣乃是民間自由,只要不是強買強賣,南京朝廷也不好進行干
第835章江淮綿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