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吞併了盤踞洛陽一帶的殘清勢力,獲得十餘萬清軍俘虜。
這使得周國的兵力,從三十餘萬,增長到四十多萬,勢力一下大增。
吳三桂在洛陽,對於耿仲明、尚可喜、滿達海、勒克德渾得人的兵馬進行整編,而後便意圖奪取徐州,席捲整個北方。
為了爭取時間,說是對清軍進行整編,其實吳三桂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只是給了降軍番號和編制,兵馬依舊由各人統領。
這樣能幹保證清軍的戰力,避免動盪,使得十餘萬降軍,立刻就能為周國所用。
當然,這樣一來,也有隱患,便是周國對降軍的控制力不強。
不過,眼下時間緊張,只能做一些取捨。
周國在政治上,恢復漢族統治,不過在軍事上,除了擁有漢人組成的禁軍之外,還保留了滿清的八旗制度,以便統治蒙古、葉爾羌、滿洲等部落的藩兵。
吳三桂在收復河套,出征西域的過程,為了籠絡投降的胡人,便將大批蒙古人、葉爾羌人,編入了周國八旗中。
有這套制度在,雖說沒有完全掌控降軍,但是吳三桂相信降軍也不會輕易背叛周國。
這時吳三桂整頓兵馬,周國在洛陽之兵,以達二十萬,足以震撼天下。
此時,周國軍略已定,吳三桂決定發兵。
趙銘主力在江南,山東、河北之地新占,人心不附,周國豈能放棄這樣的誘惑。
洪承疇遂即進言,「大王征伐趙賊,當數趙賊之惡,傳檄天下,而後發兵討伐,方名正言順。」
雖說眼下周國興兵,目的在於擴張自身實力,但是自古征戰,還是要講個師出有名,誰代表正義。
雖說有時候正不正義,其實沒什麼作用,但是占據道德制高點,無疑能獲得一定的加持,還有比原本更多的支持和同情。
吳三桂深以為然,耿仲明等人也道:「大王不畏權奸,討漢賊以匡扶漢室,可謂名正言順,天下必然響應!」
幾人都是厚顏之人,已經將曾經的經歷,拋於身後,當做沒發生過一般,要從頭開始,以匡扶正義自居了。
吳三桂大喜,遂即令洪承疇作檄文一篇,傳檄天下。
九月初一,吳三桂集大軍於洛陽東郊,設祭壇告祭天地,自稱周王領興明討賊大將軍,發布討趙檄文。
興明討賊大將軍,告天下軍民,曰:昔日秦時,王室衰弱,趙高執柄,專制於朝,指鹿為馬,時人莫敢正言,強秦終二世而亡。及漢,呂后專制,牝雞司晨,以呂代劉,屠戮功臣,擅殺宗室,開外戚專權之先河,使天下心寒,至漢室將危,幸齊王劉襄發難於外,陳平、周勃響應於內,劉氏諸王,遂群起而殺諸呂,方有文景之治,漢武大略。前漢末年,天下又出王莽,謙恭卑讓,迷惑天下,及其竊位南面,終使天下大亂。
本朝趙銘者,無父無母無兄無娣,出身微末。
昔日清軍南侵之際,不思抗擊,反竊舟山,戮忠臣,兼併義師,為其之果。
襄宗皇帝抗清之時,不擊虜,反而師走南洋,違背國策,傷農重商,掘取海貿之利以自肥,使黎庶逐利,禮崩樂壞。
待,襄宗駕崩,滿洲勢微,又以忠義之姿,竊據神器,專橫跋扈,排除異己,而後揮師北進,竊據朝廷抗虜果實,終廢立皇帝,專制於朝。
故有,舟山黃斌卿,虜至不降,為趙銘所戮。
福建南安人鄭彩,反清擁明,為趙銘所殺。
富平王張名振,招集義師,力圖恢復,抗清為國之名,天下共知,卻身首異處。
大學士張煌言,直言正色,論不阿諂,流放萬里,生死不知。
凡此種種,數不勝數。
是以趙賊名為大明攝政,實為漢之國賊。
此賊未成勢時,有王莽之謙恭,竊據大權之後,恣行兇忒,殘賢害善,有趙構之惡,擅行廢立,意圖以趙代朱,有呂雉之亂。
若天下落入此賊之手,則大明有秦亡之禍,王莽之亂,呂后之害,三百年基業,毀於一旦矣。
嗚呼,值此天下淪亡之秋,忠義之士豈能坐視耶?
今日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