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明軍火炮的猛轟,加上軍心動搖,潼關守軍在吳三桂和洪承疇撤離後,沒堅持半個時辰,便一鬨而散。
周軍撤退時,在關內放了把火,幾萬兵馬便步騎混雜著向西奔逃。
趙銘令王朝先率領數千騎兵,向西追擊,華陰、渭南、臨潼等縣,城中兵馬都為之一空。
城內周軍見吳三桂西逃,洗劫城中商鋪後,便匆匆逃離,明軍繼續追逐,直到灞橋鎮,見遠處長安城中黑煙滾滾,才停下了腳步。
潼關外,崤山上,姜襄破腹自盡後,姜有光斬下了姜襄的頭顱。
天亮後,近五萬晉軍從山坡上走下來,將兵器和旌旗丟棄在山腳,向明軍投降。
明軍帥帳內,趙銘身穿盔甲,端坐在帥位上,姜有光、姜讓、姜瑄剃了頭髮,卸了盔甲,端著一個木盒,走進大帳。
「攝政王!」姜有光等人跪下,呈上姜襄首級,「家主已經切腹自盡,我等亦削髮,將前往河南出家,還請攝政王開恩,饒恕姜家。」
李破奴上前,接過木盒,查驗了首級,向趙銘點了點頭。
趙銘嘴角上揚,得意的笑道:「好!既然姜襄以死,寡人就饒恕姜家。你們寫信,告知姜之升,令其投降吧!」
眾人連忙叩首謝恩,遂即又寫下書信,給太原的晉王世子姜之升勸說其向明軍投降。
半個月後,姜之升於太原,歸降明朝,趙銘送還姜襄首級,准許姜家厚葬。
明軍接管河東後,姜之升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明朝大將王雙為妻,姜之升便同叔叔伯伯們一般,削髮為僧,前往五台山出家。
至此,雄霸山西十餘年的河東豪強姜氏家族、逐漸走向沒落,不過由於姜氏家族,主要人物都出家,又與明朝將領聯姻,所以避免了滅族的命運。
十多年後,天下大定,由於聯姻家族的求情,姜之升得意還俗,不過姜有光、姜讓、姜瑄等大佬,卻早已經病死於河南。
趙銘在潼關駐紮一晚,收拾了投降的晉軍,還有周軍俘虜。
第二日,便率領大軍向西進軍,沿途州縣,紛紛望風而降。
在趙銘抵達長安城下時,大批周國官員,已經紛紛前來負荊請罪,表示願意歸降大明。
吳三桂離開潼關後,驚惶西奔,並沒有進入長安,便匆忙經平涼,投甘肅而去。
長安城中,得知周軍戰敗的消息,一部分官員和士紳,緊閉屋門,等待明軍接收,一部分則匆匆收拾家當,奔出城池。
因為撤退是秘密進行,並非明目張胆,所以動作比較緩慢,長安城中還有許多,周軍眷屬沒來得及撤走,其中就包括上完滿洲眷屬。
吳三桂倉惶西奔,長安城中謠言四起,有說明軍一路燒殺搶掠,對於滿州更是趕盡殺絕,嚇得大批周軍眷屬和滿洲殘餘,拖家帶口的離開城池,忙目西逃。
鳳翔府,扶風縣。
孟喬芳臉色慘白的拿著一份檄文,上面是趙銘吹噓自己擊敗了吳三桂和姜襄,大軍兵臨長安,要求關中各地向大明投降。
明軍多路攻擊周國,孟喬芳本來是奉命鎮守漢中,不過孟喬芳知道,戰爭勝利的關鍵,並非是他能不能守衛漢中,而在於潼關決戰的結果。
因此,在得知吳三桂、姜襄集結二十萬大軍,集結於潼關與趙銘決戰後,孟喬芳便率領主力,從大散關進入關中,等待潼關戰役的結果。
這時,孟喬芳放下檄文,靠坐在椅背上,閉著眼睛問道:「君上敗了,據說連長安都沒入,便走平涼,去了隴西。你們說本王現在該怎麼辦?是去長安投降趙銘,還是撤到秦州去?」
孟熊臣陰沉著臉道:「父王,吳三桂大勢已去,我看不如投降趙銘!」
甲申年後,清軍入關,占據了關中,孟喬芳便以滿清兵部右侍郎出任陝西三邊總督。
自此之後,孟喬芳就沒有離開過陝甘,孟家也藉助他的身份,在關中購置了大量產業,成為關隴中豪族。
現在讓他們放棄十多年的積累,去追隨吳三桂,從頭再來,孟家人都不太願意。
這也是吳三桂和洪承疇,決定逃跑,卻沒有通知孟喬芳的原因,孟家在關隴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