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多,特別是適合南方那種肥沃的黏土深耕。南方土地肥沃,畝產遠遠高於北方,就算是平常人家也能買的起一部全鐵犁。
就算是一年銷售10萬把,也已經占去了大明今年十分之一的生鐵產能了。而光是江南地區的農戶,便不下百萬戶。顯然這種全鐵犁的消耗,將會是排在鐵路之後的另一個耗鐵大戶了。
這也是為什麼,唐山煤鐵聯合公司兩次擴充股本到450萬元,宮內持有的股份也只達到了41.7%。因為持有聯合公司的股東都看好公司的未來前景,不願意放棄增資和轉讓的機會。而這些股東大部分都是北直隸的縉紳,他們一時半會之間並不會遇到資金困難,反而因為海河的治理,使得自己的土地開始增值了。
因此雖然宮內還是聯合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但是想要完全掌控整間公司,卻有些力有未逮。這也是徐省聲要把門頭溝鐵廠的人員分流到聯合公司中去,有想加強內府對聯合公司控制的意思在內。
聽到崇禎的建議,徐省聲自然不會反對。隨著文思院對於鐵製機器和零件的研發,他敏感的發覺,鋼鐵在未來一定會成為大明最為重要的需求。而唐山煤鐵聯合公司這種前所未有的巨大聯合體,必然會賺取到驚人的利潤。
如果崇禎能夠聽到徐省聲的心聲,他一定會大大的讚賞一番,這位感覺敏銳的工部局管事太監。唐山煤鐵聯合公司本來就不是為一個農業時代的大明所準備的,農業時代的鐵器使用量也用不到這樣一個龐大的鋼鐵生產基地。
當年遵化鐵廠在最為興旺的時候,不就是因為生產出來的鐵塊找不到用武之地,所以被朝廷認為徒耗資金,一聲令下就給關閉了麼。
只有當大明開始緩步進入工業時代,這些不斷增長的鋼鐵才會切切實實的轉化成物質上的財富,而不是一個存在於紙面上的漂亮數據。
對於一個停留在農業社會的大明,每年7-10萬噸生鐵的產量,已經差不多到了整個社會能夠吸納的上限了。如果崇禎不能給這些不斷增長的生鐵產量尋找出路,那麼冶鐵業的技術革命,也許就變成了後世書籍上的一行文字,對於歷史的進程來說,並沒有什麼意義。
比如在元代中國就已經發明了水力織布機,但是沒有棉花的大量供應,軋棉機器和紡紗技術就無法變革,水力織布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最終成為了一個不合時宜的發明。
所以一年前把精力關注在冶鐵技術創新上的朱由檢,現在更為關心的,卻是各種鐵製品的研發使用上。因為他現在終於認識到了,沒有市場需求,就不會有生產創新。
向皇帝匯報完了關於煤鐵行業的事務後,徐省聲便說起了最後的一件公事,「…皇家科學院化學分院在陛下上次視察之後,終於有了一個極大的突破。
他們發現把陛下命名的氯氣通入消石灰後得到了一種白色粉末,這些粉末再溶於水可以去除紙張和花的色彩,他們把它命名為漂白粉。
他們經過再次試驗後,認為這種粉末可以用來漂白纖維和紙漿,可以把原本漂白棉紗的時間從幾個月縮短到幾個小時,而且不必再依靠陽光暴曬這道工序了。
因此如果能夠採集到足夠的礦石,他們認為可以依靠挑選過的礦石粉末、食鹽和濃硫酸共熱製取氯氣,然後生產這種漂白粉。
根據臣等的評估,雖然漂白粉的生產成本不低,但是在市場上還是有一定的需求的。所以臣等以為,可以在天津建立一個工坊,生產漂白粉。
此外,硫酸、硝酸的用量日趨增加,而在京城內生產污染和危險又大了些,臣等想要借著這個機會,一併把文思院的制酸工坊挪到天津去,成立一個規模更大一些的制酸工廠。」
朱由檢點了點頭說道:「在天津新建一個工廠自然是好的,現在硫酸的用途越來越多,光是對鐵錠加工前進行酸洗,都是好大的一塊用量了。用硫酸處理的芒硝加上鹽酸,再和石灰石、煤粉配比後入爐煅燒生成純鹼,科學院不是也驗證成功了麼。
光是這兩塊的硫酸用量,就已經不是文思院那個小工坊的產量能滿足的了。你們打算修建的這個工坊投資多少?一年生產多少硫酸?」
徐省聲飛快的回答道:「工部局打算投入20萬元,生產50%含量的硫酸一年約2000噸,是現在
第409章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