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兒愚鈍,請父親明示。」
看著摸不著頭腦的兒子,張維賢的心沒來由的一陣煩躁。這英國公府傳承七代,從靖難之役後封爵,並力壓開國六公爵,除了對朱明王朝的耿耿忠心之外,就是每一代的英國公在政治上從沒有行差踏錯。
張維賢直到現在也還是認為,他的選擇並沒有錯誤,不涉及朝堂爭鬥,是英國公代代相傳的座右銘。
英國公效忠的是大明皇帝,而不是登上了大明皇位的那個人。
也正因為英國公府的這種態度,導致每一任大明皇帝都對英國公信任有加,認為他們是大明王朝最後的一道保險。
也因此,除了極少數時期,京營的控制權力都掌握在英國公府手中。就算是深得皇帝信任的劉謹和魏忠賢等內侍,也同樣忌諱同英國公爆發衝突。
張維賢自認為在他勉力支撐之下,京營雖然衰敗但還是忠誠於皇帝的。但是這位崇禎上台之後,似乎對此毫不滿意,意圖對京營大動干戈。
張維賢心中自然是不舒服的,認為連當日張居正都沒有整頓好的京營,這剛剛上台的少年天子就想動京營的規矩,未免太過輕率了。
而且京營作為勛貴、太監及各級文武官員撈取外快的地方,早就已經是盤根錯節不可撼動了。因此在幾位勛貴的抗議之下,他便不許英國公府的家將及部下,協助崇禎對京營進行調查,並告誡了孫子張世傑。
以張維賢過往的人生經驗看來,面對自己的不配合,崇禎大約也就是把自己叫去訓斥一頓,再罰俸幾個月,這事也就到此為止了,比較皇帝還需要自己來平衡朝中政局的。
但是崇禎似乎比張維賢想像的還要軟弱,不僅停止了對京營的調查,還數次派人上門問候,這讓張維賢自我感覺倒是相當的良好。
不過接下來,崇禎迅速平衡了朝局,把魏忠賢放逐出京,頓時就降低了他在朝中的重要性。而這幾天崇禎的動作,更是讓他坐不住了。
張維賢清了清喉嚨,為兩人耐心的解釋道:「…陛下建新軍,分了京營的兵權。而對五軍都督府的整頓,清查剋扣的士兵糧餉,這是試圖收買京營的軍心。
皇城之內雖然是錦衣衛值守,但是宮中宿夜守備的,向來都是各家勛貴。而現在陛下以整頓宮禁為名,暫停了勛貴宿夜的規矩,又大肆裁撤宮中的宿衛。那些出身於勛貴門下的家丁,家僕多數都已經被遣之京營。
我大明勛貴,除了黔國公一脈永鎮雲南之外,其他勛貴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宿衛兩京和領兵出戰。到了今日,大明勛貴有那個還能領兵上戰場殺敵的,無非就是宿衛兩京混個日子罷了。
當日我不欲陛下整頓京營,不過是怕陛下年少衝動,惹的京中生亂罷了。現在看來,當初還不如不阻止陛下整頓京營的想法。
以今日朝堂之上陛下的舉止,這是認為兩京勛貴已經不足以依靠了,陛下是打算連勛貴都要整理一番了。否則不會前腳逼迫陽武侯等人閉門思過,後腳就下令把京營裁撤的事宜交給一個區區福建總兵了。」
對於父親的解釋,張之極顯然有些難以接受。在他眼中,崇禎始終是一個待人和氣的少年,雖然在朝堂上發過幾次脾氣,但也是對事不對人。
而且崇禎登基之後,就廢除了宮內各自折磨人的刑罰,在宮人之中口碑甚好。之前親自替五軍都督府外執勤的軍士系上披風之事,更是讓京營士卒為之感懷不已。
他怎麼也不能相信,父親說的這些,都是崇禎有意為之。在他看來,這不過都是陛下有感而發罷了。
「父親是不是過於多慮了?以兒子看來,陛下做的這些事情,不過是對事不對人,並不像是要專門針對誰啊?」張之極不由下意識的為崇禎辯解了一句。
「糊塗,咳…」看到自己的苦口婆心都沒讓兒子明白過來,張維賢不由大怒,不過一陣胸悶之下,頓時讓他劇烈的咳嗽了起來。
張之極和張世澤頓時上前敲背、送茶,好一會才讓張維賢安靜了下來。
張之極頓時不敢再替崇禎辯解,唯唯諾諾的聽著老父的訓斥。
「…若不是心有定計,陛下怎麼可能每件事都剛好把矛頭指向了京營。朝中政爭不斷,總督京營戎政的事務,怎麼可能會這麼順利的落在區區一個福建總兵手中?
正文 第一卷 慘澹經營_第 199 章 張維賢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