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琨越發不滿,應琨沒有辦法,悄然帶了家眷前往建康投奔應洪去了,丟下爛攤子。
應家族人商議後,推舉應旭長子應業為族長。應業硬著頭皮去了趟襄陽,楊安玄念及應旭當年相助之情,勉勵了應業幾句,讓他安心經營族業。
西平棠溪的鐵業被楊安玄強行買下,楊安玄將整個西平城的百姓都遷走,西平城成了兩萬屯軍駐地,棠溪城更是重中之重,等閒人根本無法靠近。人多力量大,鍛造兵器的速度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應業得知雍公前來,熱情款待,南屯應家已然一分為二,在汝南這枝要想維持下去,怎能得罪雍公。33
楊安玄來南頓釋放出善意,安了應家人的心,畢竟應業的三弟應康在信陽郡任司馬,也算是自己的麾下,南頓應家是上品門閥,拉攏他對自己的基業有益。
此次出來,除了視察民情之外,便是撫慰地方,堅定治下門閥士族對自己的信心,讓百姓知道這片天是誰家的天。
離開南頓繼續南下,汝南太守陰敦已經來到安成縣相迎,楊安玄派人送來的棉農就在安成、慎陽兩縣試種。
看到楊愔向自己施禮,口稱「伯父」,陰敦心中不是滋味,若沒有妹子的兩個孩子,他對楊愔應該能欣然接納,可是現在心中難免有隔閡。
楊愔身為世子能跟著楊安玄四處巡視,這其實是楊安玄在向世人宣告他的身份和地位,如果不出意外將來繼承楊安玄基業的便是楊愔,而兩個外甥楊翼和楊悅,恐怕要等到楊安玄代晉而立才有機會被世人知曉。
比起陰績,陰敦的心態更為平和些,知曉這不能怪楊安玄,當初楊安玄暗納五妹陰慧珍,陰家人就應該想到今日情形。
陰敦暗嘆了口氣,人心不知足,得隴而望蜀,五妹脫了「牢籠」,自家又想著替外甥爭家產了。
父親在信中提到「不爭是爭,坐觀其變」八個字,等到楊愔承襲家業至少還要二十餘年,屆時楊愔和兩個外甥皆已成人,能夠看清秉性,相信楊安玄會慎重選擇承業之人。
若楊愔能守住家業,兩個外甥可封公為侯,成為臂膀,替兄長鎮守一方;若是楊愔才具不足,那相信楊安玄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陰敦對當年范真人評妹子的四字真言抱有期待,「貴不可言」,說不定是指母憑子貴呢。
楊安玄不知陰敦心中所想,興致勃勃地跟著陰敦前往查看棉田長勢。
暗衛從西涼帶來了二百多斤棉籽和一百三十多個棉農,陰敦接到楊安玄的信後不敢怠慢,派吏員帶了棉農前去選種植田地。
選出千畝上好的農田,種下近二百萬株棉花。棉種四月播種下去,已經長成三尺多高的植株,已經現蕾,八成以上的棉株成活。
楊安玄走在棉田之中,聽著種棉的農人解說棉株長勢良好,「莖杆粗壯、節密……頂芽肥大不下陷……」
楊安玄笑道「許諾的田地可都給了你們?家中還缺什麼?儘管說,只要你們能種好棉花,愚還重賞你們。」
見那些棉農一臉茫然地看向楊安玄,陰敦笑道「這便是雍公,你們便雍公派人請來的。」
雍公,這些棉農入晉也有小半年了,自然知曉雍公是晉國了不起的人物,前段時間還滅了強盛一時的秦國。
為首的老農連忙跪倒,楊安玄笑著拉起他,打量了一下老者的容貌,道「老丈貴姓,看你的樣貌像是漢人,什麼時候流落到了西涼?」
老者嘆道「老朽姓黃,祖上是長安人,先人為躲避戰亂去了酒泉郡,定居在安彌城,種棉為生。」
「去年有人到安彌招募種棉人前往中原,答應每丁給田百畝,若是能種出棉花可以棉抵稅,十斤棉便可抵畝稅,而且先給一兩金做安家費。」老者道「老朽動了心,先人死前也曾說過返鄉的話,於是帶了一家老小九口人回了晉國。先去了長安,然後到了襄陽,然後就來了這裡。」
不等楊安玄發問,老者眉開眼笑道「官府答應的每丁百畝地都給了,老朽家中四男丁三女丁,還有兩個小孩,得了五百五十畝田,都是上好的田地。」
旁邊的棉農紛紛笑著附和道「官府許諾的地都給了,還給了糧種、農具,搭了住處,兩家合用一頭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