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騙子由大軍處理,孟子濤安心前往瓷都。
走出機場,孟子濤看到了前來接他的肖利凱。
上了車,孟子濤對著神情有些激動地肖利凱,說道:「試驗成功了?」
肖利凱重重地點了點頭:「昨天出窯了,成品非常出色,完全達到了我的研究目標!」
孟子濤聞言相當驚喜:「肖師傅,辛苦了。」
肖利凱哈哈一笑:「這有什麼好辛苦的,本來這就是我的愛好,而且從開始研究到現在,花費不少,如果不是你捨得投入,憑我自己根本不敢想像。我的技術水平雖然還不錯,沒有錢也是枉然。」
肖利凱說的這番話,可不只是客氣,現如今想要用柴窯燒瓷可不容易,一是一窯下來,燒掉近2000斤松柴,成本相當高;二是燒一次窯要有一整套經驗豐富班子集體協作,特別是把樁師傅,沒幾十年成功經驗是不行的,決不是湊合幾個人就行的,如果沒有專門的資金保證和目的,誰也不敢輕易動火。
最關鍵的是,政府明令禁燒柴窯,沒有松柴供應,如果不是孟子濤有關係,憑肖利凱一個人,很難搞定。
肖利凱也有自知之名,他在燒瓷方面的技術雖然高超,但像他這樣的人,孟子濤並不是找不到,並且,之前的事情,讓他知道了自己的短板,如果沒有人保他,將來他研究出新的技術,很可能人身安全都會保證不了。
因此他把自己的姿態擺的很低,功勞什麼都在其次,他只要享受研究的樂趣就行了,而且孟子濤給的錢也不少,還有什麼不安心的。
也正是因為肖利凱這樣的態度,孟子濤才會對他放心。
兩個人直奔窯廠,雖說有孟子濤出馬,但柴窯因為燒起為有污染,不方便建設在離密集居住區近的地方,現在的窯廠就靠近山區,取材也方便。
進了窯廠,孟子濤和肖利凱向大家問好,隨後在肖利凱的帶領下來,前往儲藏室。
「你看這些都是這一窯出的。」肖利凱指著貨架上的幾隻茶盞。
孟子濤看了過去,發現這幾隻茶盞,沒有一件釉色是相同的。
這其實是正常現象,「出窯萬彩」,是柴燒建盞的最大魅力,同樣也是其燒成難度的體現。任意一個柴燒盞,都是「無雙」、「無對」的。建盞在同一窯內,釉色變化都極其誇張,哪怕是裝在同一匣缽內的盞,其釉色可能出現天差地別。
建盞有著豐富的釉色變化,使得建盞的釉色品種幾乎難以分類,從而導致了名目繁多、花樣百出的釉色名稱,哪怕是古陶瓷專家、學者都難以下手,他們對建盞都有自己不同的釉色分類和稱謂。因此,就算是已有建盞的專業書籍,也都沒有系統地去論及建盞的釉色品種和分類。
很快,孟子濤被其中一隻茶盞吸引住了,他快步走到茶盞跟前,小心地拿到了手裡欣賞著,不過片刻,他便沉迷其中了。
曜變天目茶盞,之所以有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獨特的釉色紋理,就像孟子濤手裡的這隻茶盞,因自然窯變而產生的紋理就好像讓人在深夜的大海邊望見了璀璨萬端的星空,而那星空中則深藏了萬千奧秘,宛若不可知的浩淼宇宙一般。
手中的曜變天目茶盞,令孟子濤對肖利凱深感敬佩。
要說現代的制瓷專家是不想製作曜變天目茶盞嗎?很明顯不是,許多人都曾勤奮過,卻一直沒法製作出精巧的曜變天目茶盞。
這是因為在南宋期間,「曜變」的手藝就是一種秘密,常人壓根就沒法接觸到這類高明的手藝。跟著南宋的淪亡,這類手藝就失傳了,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而且,因為建窯瓷的特性,曜變也很難製作出來,不然這世界上的曜變天目茶盞也不至於屈指可數了。以至有人說,即便重現這類手藝,都很難造出如出一轍的曜變天目茶碗,除非運氣爆棚。
然而,肖利凱卻重現了這門技術,並製作出了一件相當出眾的曜變天目茶碗,雖然,在這件曜變天目茶碗上,孟子濤還能夠看出稍許的瑕疵,但和東瀛的那幾隻相比,也已經沒有多少差距了。如果出現在市場上,肯定會造成相當大的轟動。
孟子濤的目光從茶盞上移開,他先是稱讚了一番,之後問道:「這種曜
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完美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