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恐怕也是會發展到類似於後世的,那種把日本人拖垮的全面戰爭。
只不過真要是到了哪個地步,怕是也就沒有所謂的贏家存在了。
自然,後來的國防軍遠征歐洲什麼的,國防軍所能發揮的出來的作用,怕也會比想像中的還要小。
而憑著先前在安徽的基礎,國社政府非但在山東擊敗了日軍,也在遠征歐洲的過程當中大放異彩,徹底的奠定了國社政府在國際上的地位。
————————————————————————
不管怎麼說,因為前清的緣故,平頭百姓也就算了,畢竟這類在當時的中國就連識字的都沒有多少。在看到了如此宏大的一個計劃之後,他們所能感受到的就只有振奮。
可是對於絕大部分的知識分子來說,他們所感到的就是擔憂。憂心政府在花費了如此多的金錢之後,最後卻是什麼都沒能得到,反而和前清時候的一些官辦企業一樣,最後所有的企業都辦垮了,投入到裡面的金錢最後也是連個成本都沒有收回。
不過也難怪他們會這麼想,畢竟有著前車之鑑,他們對國社政府和嚴紹也沒有什麼了解。
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清楚原來前清的那些官辦企業。究竟與計劃經濟有著怎樣的差異——————實際上,嚴紹所執行的所謂五年計劃,也並不是什麼計劃經濟。到與德國的混合經濟比較相似,只不過與德國的混合經濟相比,要更加貼近於計劃經濟一些。
一般來說,最早出現計劃經濟構想的是李斯特對於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的批判,當時是作為政府干預經濟行為的第一次理論闡述,之後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更是系統的闡述了政府對經濟干預的必要性和對經濟發展的主導性。
受其影響德國誕生了經濟學的歷史學派。大力宣揚政府控制經濟行為,同時以這種思想主導德國的經濟發展,實現了德國的快速經濟發展。這類主張被稱為國有社會主義,或是馬口中的『國家資本主義』,這種靠政府干預執行計劃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本質上與計劃經濟的精神相近。之後由於一戰德國戰敗。政府失去了對國際經濟關係有效的控制能力。歷史學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後德國經濟依舊保留很強的政府干預特色,納粹上台以後,重拾了歷史學派的做法,恢復了德國經濟。
在計劃經濟下,三個經濟問題都是由政府決定的。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國家大部份資源由政府擁有,並且由政府指令來分配資源,而不是由市場價格來決定。舉例來說。政府認為國家需要蘋果,在計劃經濟下。被政府選中的個人集體(一般為符合該類生產的要求)都要按政府指示進行種植蘋果的工作,但事實上實際生產的產品可能不符合實際需求。
計劃經濟裡面不僅是控制國營產業,連私人企業也要受政府指示運作。私人企業要生產什麼,由政府作主。私人企業以什麼方法生產,由政府決定。生產出來的東西又如何分配,也是政府決定。國家操控著生產的供應、價格以至銷售渠道,都是由政府決定。
這也是如今國社政府的經濟,與計劃經濟最大的不同之處。
因為國社政府的計劃經濟當中,所考慮的僅僅只是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這三個問題而已。至於究竟該如何分配的問題,政府僅僅只是保留干預的能力和權力,實際上並不會使用這種權利。
就連私人企業究竟該生產些什麼也是如此,政府僅僅只是建議一些企業生產一些國家需要的東西,至於對方願不願意,政府可以在建議的同時,給予一些優惠的政策作為利誘,卻絕對不會強迫…
至於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這三個問題,當時提出了『七五工程』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嚴紹卻是一點也不擔心。
因為在嚴紹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已經是1913年了,按照歷史進程來講,在1914年便會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即便因為他的緣故,歷史發生了改變,當時的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的對峙也已經是越來越緊張,甚至可以說到了一個極限——————當時的德國國力迅猛發展,真是急求勢力擴張的時候,其軍力也增長很大。與之相對應的,英國方面則一直都奉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