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版的周邊。
掛掉電話,林翰忍不住伸了伸懶腰,時差還有些影響,大白天犯困,晚上精神抖擻,這似乎是很多年輕人當下固有的毛病,一到凌晨就精神百倍。
現在既然無聊,而且乏味,乾脆就看電影好了,要當導演就必須有足夠的閱歷,別的不說,知名電影肯定要挨個看完,同時得出自己的看法。
看片量是非常必要的,最起碼都要看過五百部電影才行,這些只是最基礎的東西
按照林翰的計劃表,他先看imdb前250跟豆瓣電影前250的電影,這些主流的電影其中有些是他上輩子看過的,但那都是建立在自己是觀眾的基礎上,現在他要站在導演的角度分析這些。
不只是看股市,更要看劇本、演員的表演、鏡頭意識,達到看喜劇片不想笑、看悲劇片不想哭的地步。
看片量上去了,才會有討論的基礎,不然別人問起某個導演的電影,讓你分析一下,結果說不好意思我沒看過這部電影,那不是丟人嗎!
除了這些主流的影片之外,林翰手裡面還有一個燕京戲劇學院的導演系必看片單,這是原著記憶裡面的東西,每個國家的電影都有涉獵。
從法國到義大利,從德國西班牙到捷克日本加拿大,這些不同國家的電影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來。
因此林翰一邊看電影,一邊在本子上紀錄著,等一部電影看完之後再寫詳細的記錄儲存起來。
這原本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項目,但林翰來到這個世界並不算太久,他只有抓緊時間才能做到這些。
一部又一部的電影看完,林翰在這些排行榜裡面找到了一些熟悉的電影,但也發現另外一些電影失去蹤影,這種缺失讓他再一次感受到了兩個世界的不同。
當陳佳璇敲門而入的時候,林翰正靠在沙發上在觀看義大利導演費里尼的電影《道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拍攝風格,畫面都有些模糊,但他卻看得如痴如醉。
「我跟《讀書》欄目組那邊商量過了,明天下午兩點就錄製關於你的項目,談論的書就是你的《我,機器人》以及科幻小說。」(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