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這一戰大義上,就是奔著薩摩藩來到,薩摩藩不會同意把兵力集中在北面。
而北邊諸藩要防守的地方就太多了。
長崎、熊本、福岡、平戶……這些地方都有可能被登陸,尤其是長崎和平戶。
平戶,那是明末時候大海賊李旦、顏思齊、鄭芝龍等人久居之地,可以說大順這邊若是有心,熟的不能再熟了。
長崎,開戰之前大順海商年年都來,去那裡可比大順去土佐、鳥取容易太多。
小倉還要守,若是小倉失守,海峽一樣暴露給了大順,海軍通行無阻。
福岡城距離海邊不到一里路,也在大順的炮擊範圍之內。
這些地方,都可能被登陸。在這裡登陸個大幾千人,可比跑到小濱容易的多,不可不防。
救火、救火,那得先守住自己家,才能指望被救。本丸都沒了,那是救火嗎?那是武裝遊行。
靠海諸藩的本丸里,都塞了不少守兵。能調動的機動部隊,本就不多。
稻生正武協調了半天,各藩藩主都不同意出兵渡海,支援長州藩。
島津氏的藩主因為疝氣,從三年前就一直在江戶居住,一直沒有回來。現在薩摩藩很擔心藩主會被幕府當做談判的籌碼扔給大順,更是要死守鹿兒島,認為北上愚蠢。
熊本藩、佐賀藩也認為,出兵北上支援長州藩的做法,很不明智。焉知不知大順的調虎離山之計?
今日在綾羅木集結軍艦,就以為要在綾羅木登陸;明日炮擊長崎,長州藩是不是也會把兵都調到長崎?
武士靠兩條腿,渡數里寬的海峽就得一天時間,來回折騰,可大順這邊乘船,三五日就能從下關跑到長崎、佐賀。
佐賀城前幾年剛剛失火,城又距離海岸不過數里,到時候沒有援兵,還不是很容易就被攻下?
各藩有各藩的利益,反正九州島諸藩對下關海峽不甚太在意:虱子多了不癢,就算大順拿不下下關海峽,仍舊有許多地方可以登陸九州島。拿下下關海峽,也就多了幾處登陸的可能而已。
下關海峽對日本很重要。
對九州島諸藩,可不算太重要。
故而他們希望在這裡調節的大目付稻生正武,是否可以代替幕府做出決定,與其去支援長州藩,不如讓長州藩把兵力都集結在九州島,抱團死守,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然而,稻生正武並不想違背幕府的命令。他又不是大坂城代,就算是大坂城代,也只是名義上有資格調動西國諸藩之兵,可實際上還得向上匯報。
幕府給他的命令,可不是守住下關海峽,而是協調九州島各藩,守住九州島。
不調兵,九州島守不住,那還可以說是力不能及。
可要是調兵過了海峽,大順這邊聲東擊西,登陸九州島,那就要負大責任的。
或者讓長州藩放棄下關海峽,全都縮到九州島上,長州藩也絕對不會同意。
鎖國之後,幕府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穩定上,百餘年形成的習慣,使得沒人敢「僭越」發令。
本身的體制就是為了對內的鎮壓和穩定,可不是為了打仗的體制。
這時候長州藩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落在了稻生正武身上。
坂時存講了一大堆唇亡齒寒的道理,九州島諸藩油鹽不進。
稻生正武擔了好大的責任,終於同意出兵兩千,幫助長州藩防守炮台一線。
之所以是兩千,因為海峽里的船,最多一次也就能運送兩千部隊。
這兩千人要能去,也得能回來。
真要是守不住,就縮回九州島。
毛利宗廣知道這兩千武士已經算是九州諸藩的極限了,有總比沒有強。
他擔心一旦開戰,這兩千人見勢不妙,直接開溜,跑回九州島,所以希望這兩千人能夠作為野戰力量,而讓長府藩長州藩的兵來守炮台一線。
然而帶兵過來的武將根本不同意,說藩主和大目付給他們的任務,是防守炮台,可不是加入長州藩的兵力野戰。
這簡直就像是明末的翻版,每個人的選擇,於大局去看,都是腦袋有問題
第一三二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