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這些新興階層希望給皇權當制度化的狗,是一種大順社會結構和傳統勢力過強的特殊性。
那麼,在資本的共同特徵上,大順的這群人完全還在這個圈圈裡。
對外的態度非常明確。
大順的工業資本,對英國的商業資本,存在一定的好感,認為是可以合作的。
但對歐洲的工業資本,是一種標準的你死我活的態度。
而大順的商業資本,則體現出一種商業資本在特殊情況下的極端排外性。
既厭惡歐洲的工業資本。
也相當厭惡歐洲的商業資本。
道理倒也很簡單,這是兩邊的經濟基礎決定的。
以大順的西洋貿易公司為例,他們討厭的人多了。
從丹麥東印度公司,討厭到法國的統制經濟。
各國的東印度公司,和大順的工業資本,其實還是有一定的合作基礎的。
比如英國東印度公司就一再向大順示好,公司已經在議會中,極力爭取減免茶稅、取消棉布禁令等等一些列的政策。
只是,因為本國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圈地羊毛貴族階級綁定太深,東印度公司的商業資本,雖然乾死本國的工業資產階級易如反掌,但還是干不過圈地貴族集團的。
英國東印度公司其實也挺憋屈的,他是真想好好的當買辦。也花了不少錢,在國內鼓吹「加大進口東方棉布非常有利於英格蘭人民」。
但可惜那些貴族和那些開羊毛紡織廠的,就問東印度公司,我們這些爵爺、這些鄉紳、這些工場主,是不是英格蘭人民?
你一個連印度都沒有的東印度公司,也配代表英格蘭人民?
故而,大順的工業資產階級覺得,其實英國東印度公司,可以代表英格蘭人民。
但問題是他們說話不好使,沒用。
至於大順的西洋貿易公司,那可就真的是帝國主義的馬前卒了。
對英國的羊毛輕工業,深惡痛絕。
同時也對英國東印度公司,深惡痛絕。
如果沒有英國東印度公司,那將是多美的一件事?
賣茶葉、賣絲綢、賣瓷器,都是自己公司壟斷,那還不是美滋滋?
這和當年大順下南洋的時候,還不一樣。
當初下南洋的時候,是荷蘭自己的商業資本,消滅了其本國的工業資本,所以大順下場之後,順利無比地完成了收場。
攻下荷蘭占據的南洋,為中荷「友誼」掃清了全部障礙。
現在可就不同了。
真要打起來,那就是大順資產階級和英國資產階級的決戰。
沒得妥協。
也根本不可能走下南洋的路子。
東印度公司得死。
英國的紡織業也得死。
完全沒有妥協的空間。
這和大順之前在西北打仗,就完全不同了。
之前大順在西北打仗,從國家戰略的角度,確實是為了更省錢、戰略上江南地區也能長久得利。
但江南地區的商人階層對此可是毫無興趣的,資本不要說對百年大計缺乏興趣,甚至可能對十年大計都沒啥性質。
當然結果也在這擺著,大順對西北用兵,把已經在江南競爭失敗的陝西資本集團養活了,人家借著當初大順西北用兵發的財,如今在西南西北「跑馬圈地」,又是搞井鹽、又是搞當鋪,忙的不亦樂乎。
可江南資本得到什麼好處了?可以說,拋開國家安全、防禦侵略等重要意義外,江南資本毫無好處。
如今劉鈺開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敲邊鼓了,這些人對戰爭的支持態度,勝過西北用兵百倍千倍不止。
對資本來說,以南洋為例:
投入巨資建設,讓南洋人人富裕,從而擴大市場,也是一條路。
但資本肯定是沒興趣的。
莫說南洋了,讓國內的百姓人人富裕,擴大內需,擴充市場,完善循環,他們都沒興趣,更別說南洋了。
所以,對這些資本而言,那些沒有人的土地,一文
第八三二章 近代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