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黃正良不說,有著方彥之前的表現,還有誰敢開口教室里的同學也都滿眼期待的看著方彥,今天方彥學長真的是成了偶像了。
「謝謝黃教授,那我就說說吧。
」方彥今天來,還真有些話想要說一說。
都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一夢千年,夢醒都市,身負各流派醫術之精華,方彥是真的有心做點什麼,幫中醫做點什麼。
這一段時間,方彥除了給老爺子治病,忙一些醫館的事情之外,晚上躺在床上,也時常能想起夢境中的一些人和事。
張仲景點著油燈,整理《傷寒雜病論》,當時時疫四起,民不聊生,張仲景一家死在疫情之中的就十有八九,後人都尊稱張仲景為一代醫聖,張仲景也是歷史上唯一被冠以「醫聖」的名醫,可很少有人能了解到當時的情況。
為了研究傷寒,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
張仲景「勤求古訓」,認真閱讀《素問》、《九蒼》、《八十一難》、《陰陽大論》等醫學典籍,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又「博採眾方」,廣泛地徵集民間的治療藥方。
為了豐富自己的醫學理論和提高醫術水平,張仲景更是不辭勞苦,深入城鄉,積極參加醫療實踐,跋涉於川陝間。
之後隱居少室山中,悉心研究醫學理論,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傷寒雜病論》這部不朽的醫學名著。
張仲景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的奠基人,而《傷寒雜病論》則一直被歷代名醫奉為正宗,傷寒派也是由此而生。
還有孫思邈,張景岳、鄭欽安等等。
每一位大醫除了濟世救民,也希望醫術傳承,中醫發揚光大。
在夢境中,方彥和歷代名醫亦師亦友,如今諸位老友的使命也算是到了方彥的肩頭。
方彥目視教室裡面的學弟學妹。
現在學中醫的群體其實並不小,全國的中醫類院校就有三十多家,相比起之前,群體真的太大了。
放在以前,學醫的前提首先是識字,也就是說,醫生首先要是讀書人,而大部分讀書人的目標則是科舉,也就是當官,也只有科舉無望或者一些沒有什麼名利心思的人才會學醫,這個群體有多少,可想而知。
現在每年的中醫新生就有上萬人,就拿慶州省中醫藥大學來說,今年的新生就有近千人,如此龐大的基數,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卻很少能出名醫。
明明學醫的人越來越多,基數越來越大,為什麼中醫卻越來越差其中固然有著很多方面的因素,可中醫逐漸被帶偏,學醫的人不知所云,學的是是而非,也是其中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
看到方彥的目光,不知道為什麼,一些學生竟然心中一顫,方彥學長的目光竟然讓他們感受到了家長般的嚴厲。
「既然趙教授說了是解疑答惑,那麼我就回答一些學弟學妹們的疑惑。
」方彥緩緩開口:「誰有困惑,可以舉手提問。
」教室內短暫的沉默,然後就有不少同學舉起了手,方彥伸手點了一位男同學。
「方彥學長,您畢業也才幾年,是怎麼這麼厲害的,我感覺比學校的不少老教授都厲害。
」方彥示意對方坐下,道:「首先啊,這位學弟的話語有挑撥離間的嫌疑,我還是遠遠不能和學校的老教授們相比的。
」一些同學忍不住笑了。
是不是的,大家心中有數的好嗎。
「其次呢,我也不算多麼厲害,這一次返校的其他幾位學長學姐都比我厲害。
」方彥繼續道。
「咦!」這一下大部分同學都禁不住異口同聲的出聲,明顯不信,方彥學長這是明顯給其他人面子呢。
他們才不信真要有人比方彥厲害,會默不吭聲。
說好的交流切磋,說好的會診呢,完全就是方彥學長的個人秀,為什麼其他人都不吭聲,還不是因為水平不濟。
「至於說我為什麼這麼厲害,嗯,這個有點不好說。
」方彥笑了笑,總不能告訴你們我開掛了吧「就這個問題,我說三點。
」方彥道:「第一,看書,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以前很多名醫其實都是自學成材的,那個時候老師少,拜師難,最初入門必然是多看書,多領悟,現在大家有著很好的條件,可以在學校裡面學習,學校裡面還有圖書館,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書籍。
」「其次,還可以進入醫院實習,把所學和臨床結合,在實習之前,多看書,多領悟,把根基打好,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見識,這樣才能在以後的實習中逐漸的把書中看到的臨床結合起來。
」關於這一點,方彥是有著非常深的認識的,以前,不少讀書人,多少都通醫理,像看一些古裝電視劇,好像是個人都懂的把脈,看上去太誇張,其實不然。
一些讀書人,要是看雜書,明醫理,多少都是能看病的。
古人說,大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其實說的就是
第66章這也太托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