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來多少收益?這是開疆僻土還是背上一個巨大的包袱?
米柱的建立行省,行省下推行盟縣制是不是過於理想化了,蒙古這一百多年反反覆覆,能招降下來固然是好,重新又反,這可是一個大問題,負責招降的,可是要付大責任的。
米柱的計劃,過於理想化了,可執行度卻是不高。
大明最大的問題,是明朝中央的決策集團一直缺乏管轄遊牧部落的人才。對於有定居城池的半遊牧團體,大明朝庭能通過軍事威壓和財貨賞賜讓他們服從。可是對於行蹤不定的純遊牧民族,朝廷就嫌麻煩了。
大明為什麼缺乏管轄遊牧部落的人才呢,說白了,大明雖然長期定都北京,但籠統來講,明朝是個南方人的王朝。這口黑鍋當然也得宋朝背,自宋朝起,遼、夏、金、元相繼滲透華北,北方長期遭受戰亂,華夏的經濟重心完全南移,南方漢人頭一次成了華夏的主體,北方漢人元氣大傷,還得讓朱元璋搞南北榜來照顧,大明二百多年,政府的決策集團,基本都是南方人。
除了南北方人的習慣差異外,還有一口鍋依然是宋朝背,就是重文輕武的傳統。武人地位不高,只能搞單純的軍功,所以大明武人的目光都很狹窄,滿足於砍人頭攢軍功,似乎無一經略一方的帥才。
為什麼呢,因為除了明初元勛和少數因緣際會的軍閥外,整個大明朝,武人你是沒有資格經略一方的。你的任務就是蠻打猛衝,至於像唐朝武人那樣出將入相,節度一方那是不可能的。
而文人,普遍上都是對邊塞持極端態度的,要麼極端防禦,要麼極端進攻,至於該如何經略節度?你讓文人去有固定場所的西番、西南夷地區還能施展手腳,到草原上能幹嘛啊。
南方+文人的主政格局,說籠統一點,就是根本不知道該如何統治草原。就像元朝統治華夏九十年,但蒙古貴族到元朝滅亡了,大部分時間都依然不懂該如何統治中原一樣。
所以明朝對蒙古的所有決策,其實妙招不是沒有,奏效的策略也不是不存在,但從整體來看,適合草原的決策都是曇花一現,長期的對蒙古決策就一句話:進則窮追猛打,退則拒之於長城之外。壓根沒有考慮如何長期有效地干涉蒙古政局。
在這一點上,漢朝就做得非常好,漢朝對匈奴的決策,是拉攏分化上層貴族,窮追猛打漠北部落,甚至於把個南匈奴的單于,不停地往內地遷,遷到最後,都遷到山西南部了。
而唐朝的決策呢,則是在新疆東部開州設縣,在內蒙古廣築要塞,在外蒙古和新疆北部扶持代理人。廣泛重用少數民族將領:執失思力是頡利可汗的鐵桿死忠,唐朝不嫌棄,重用他;阿史那社爾是突厥內戰的敗軍之將,唐朝不嫌棄,培養他;契苾何力說難聽點就是無路可走的流竄犯,唐朝重用他;突厥復辟運動風起雲湧,唐朝派到新疆的第一個節度使居然是阿史那獻;論弓仁父親是唐朝恨之入骨的死敵,投降後既往不咎,重用他……
不說這些少數民族將領了,就是唐朝本身的漢人將領,不提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將了,就說王方翼、郭知運、郭虔瓘、唐休璟等等這些不怎麼出名的,這些人都能和北方少數民族打成一片,帶著極少數的漢人輪戍部隊調動大批突厥人、鐵勒人作戰。
而我大明呢,我大明倒是中下層的蒙古裔軍官層出不窮,也有那麼幾個在邊境帶著少量蒙古家丁和大批漢人軍隊駐守的蒙古裔高級軍官,但能培養出既忠於明朝、又能號令漠南漠北蒙古部落的高級將領嘛?一個都沒有啊。更別說明朝的漢人軍官能不能號令蒙古部落了。
大明二百多年的重文輕武,讓他們虛弱到了極點,他們在對待蒙古人,這也也是節節敗退,長期處於守勢,雖然可以擊退對方,但是許多人都看得出來,大明不復當日之威了,蒙古人尚可壓制,但是加上建奴和流寇,大明再也抵擋不住了,他們是最終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滅亡。
現在這大明是處於不進則退的十字路口。
米柱滅了河山蝗商,打壓了建奴,鎮壓了奢崇明之亂,統一了貴州,還有令大明政府和皇室,收入大大的提高,並進行了軍事改革,但是沒有解決到根本的問題,官紳不稅,重文輕武,即使你有再多的錢和兵,交給王化貞這種蠢人,也是一個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