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時,貢院裡面的鑼聲響起。
這預示著正式的考試開始了。
巡淖官開始宣讀考場的紀律,宣讀的速度不是很快。
巡淖官訓讀完畢之後,鑼聲再次響起,開始分發試卷。
鄉試的試卷,都是連夜謄印出來的,不需要考生費心的去抄錄,謄印的試卷上面,僅僅是考題,答卷則是一同發下來的另外的紙張,考生不能夠在謄印考題的試卷上面答題,需要在另外的紙張上面做題。
吳帆徽是第一個拿到考題的,分發試卷的順利,就是從第一號考棚開始。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齊家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啄;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賊。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已。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
這是《禮記.大學》裡面的文章,可謂是每個讀書人都要牢記的。
這樣的考題,表面看很容易,可以洋洋灑灑的寫出一大篇的議論,古代不知道有多少的聖賢對此做出了專門的論述,可是你要認真的思索下去,就絕不是那麼簡單了。
鄉試第一場四書五經的考試,是最為關鍵的,文章也是最為重要的,這種愈是天下讀書人都知道的道理,真正動筆寫文章愈是困難,因為你不可能有自身的想法,道理是擺在明前的,不用多說大家都明白,而且讀書人之間,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可能有什麼爭議,那麼你寫出來的文章,怎麼可能出彩,讓考官看到的文章,不過是古人觀點的再現。
所以說這樣的考題是最難的。
而面對這樣的考題,想要出彩也是容易的,那就是你有著豐富的積累,有著充足的準備,能夠提出來不一般的觀點,而且有著自身的認識。
說著是容易的,真正做到這一點何其難,要知道這些考生,根本就沒有什麼從政的經驗,每天幾乎就是悶頭讀書,兩耳不聞,一心只讀聖賢書,卻要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出不一般的論述,這的確是為難考生了。
吳帆徽看完考題,臉上露出舒心的微笑,他又一次賭贏了,可以料定,此番鄉試的主考官,就是都察院監察御史王相。
王相奏摺的內容,他全部背下來了,不過鄉試的文章之中,絕不能夠有絲毫的體現,否則這會惹出天大的麻煩,再說吳帆徽要是那麼愚蠢,也不至於成為小三元了。
王相奏摺的內容,不過是借鑑,而且通過奏摺的內容,吳帆徽也做了專門的準備,不管是從為人還是從政的角度出發,幾百年之後有很多值得借鑑的東西,歷史的興衰,絕不是一句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但是從中借鑑一些東西,還是能夠做到的。
吳帆徽沒有急於動筆,第一場考試三天的時間,供思考的時間很多,鄉試的文章,講究的是一氣呵成,寫一部分停下來思考,接著再寫另外的一部分,那是不成立的,而且字數上面有嚴格的要求,一千到一千五百字,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
鄉試遇見這樣的考題,應該說很多的考生第一感覺是高興的,認為這篇八股文不難寫,甚至有人可能是非常得意的,急於開始動筆,因為滿腦子都是聖賢的教誨,但真正有認識有身後底蘊的考生,馬上會感覺到困難,越是簡單的題目,後面蘊涵的學識越多。
穿越的吳帆徽,不僅僅是幾百年之後重點大學的大學畢業生,而且身為在特殊部門工作的公務員,且喜愛歷史,接觸的這些方面的東西就更多了。
如何將這些認識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