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玄幻小說 > 明鹿鼎記 > 【1067 韋公爺的升官神話】

【1067 韋公爺的升官神話】

和養的那些牛羊的。

    下游懸河問題,韋寶大概記得過去數據是黃河年入海400多億噸水,同時挾帶12億噸泥沙入海。

    後來經過治理,用掉大量黃河水,年入海水量降到百億噸上下,流量小了,挾沙效率下降,年入海泥沙只有1億多噸。

    通過小浪底水庫人造洪峰調水調沙可以提高一點挾沙效率,但遠遠不夠治理懸河危機。

    多出的泥沙不能淤在下遊河床中加重懸河危機。

    後世的辦法是淤在小浪底,三門峽,劉家峽等大水庫中,作用最大的小浪底過去20年巳淤了三分之一以上。

    大明時期,荊江是多發洪災地區。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荊江是長江自今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磯段,河道彎曲狹窄,有九曲迴腸之稱。

    且清江、漢江和洞庭湖水系都在這裡集中匯入長江,長江幹流決口多發生在此,荊江段也是長江中下游最早出現堤防的河段。

    荊江水患的出現,與自然環境的變遷和居民對湖泊灘涂的圍墾密不可分。

    荊江地區最早是古雲夢澤的範圍,汪洋一片。

    荊江沿線的地理變遷,除了天然因素,人為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墾殖,二是堵口。

    宋代以前,長江幹流上保留有大量與大小湖泊連通的水口,天然湖泊仍保留著較好的調蓄作用,荊江沿線的堤防以保護圍垸農田和城市為主,並未連成一線,留有大量「口」,元代有「九穴十三口」之稱。

    明成化年間,1465—1470年,江陵城東長江北岸的黃灘堤被改為石堤。

    嘉慶二十一年,1542年,江堤北岸的郝穴被堵塞。


    自此,荊江大堤上至堆金台,下至拖茅埠,長達124公里的堤段連成整體,時稱萬城大堤。

    清代靖江兩岸堤防不斷延伸加高,北岸江陵、監利和沔陽境內的江堤長達600餘里,南岸江陵、公安和石首境內的江堤長達300餘里。

    為加強荊江大堤的管理,明隆慶元年,1567年設堤甲法,以民夫修守,北岸7300餘人,南岸3800餘人。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水,大堤潰決,淹沒江陵城,乾隆撥發庫銀200萬兩堵塞決口,加培堤身,設石尺水志,規定堤防保固期限,改民堤為官堤。

    最早的時候,這一帶有很多湖泊,都與長江水系連通,相互自由進出。

    宋代開始,零星圍起來一些地方。

    明清時期,堤壩由圍城、圍田慢慢推進,最終變成了圍江,發展成了沿江堤防,口先後堵掉,長江水只能在河道里淌。

    然而,長江雖不及黃河這麼誇張,也是有攜帶泥沙的,荊江這一帶九曲十八彎,長江出三峽後流速驟然變緩,天長日久河道還是會壅塞。

    洞庭湖為湖南北水利之樞紐,貧窮私墾,豪強爭占,五方集處,訟獄日滋。惟洲地愈積愈寬,則湖面愈占愈狹,容水之區**,必致橫溢四出。

    湖北則荊江大堤受其害,湖南則濱湖州縣被其災,蓋湖中之水既漸變而為田,則湖外之田,將胥變而為水,此必然之勢也。

    古人不是不懂,也實在是無能為力。

    斷人生計得罪豪強激起民變這種事是不能做的,還是把大堤儘量再修結實點。

    長江墾殖是個漸進的過程,因為底子太好,所以矛盾在宋才出現,明清才嚴重起來。

    朱由校聽韋寶說治河工程,本來以為韋寶就是隨口說說而已。

    沒有想到韋寶還拿出地圖和模型給朱由校看。

    「這得要多少銀子啊?你真的打算修造水庫蓄水?」朱由校問道。

    韋寶笑道:「陛下,這是利民工程,能立竿見影幫助老百姓農田生產的好事,肯定沒人說你。這還牽涉很高的技術含量,只有技術,才能經久流傳。隋唐是建築的成熟時期,取得了輝煌成就。隋朝著名建築師宇文愷主持修建了大興城,唐朝在此基礎上擴建為長安城。長安城政體設計合理,建築規模宏大,體現了當時城市建築的高超技術。宇文愷採用圖紙和模型結合的設計方法,是我國建築技術上的一大突破。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



【1067 韋公爺的升官神話】  
軒樟推薦:  甲午崛起  萌皇  《最猛三國》  崇禎盛世  
隨機推薦:  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紅樓夢未醒  紅色莫斯科  史上最強鍊氣期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明鹿鼎記"
360搜"明鹿鼎記"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