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時間,快進到三閘安防對接人員到來的那一刻。
錄製時間顯示,現在還不到八點呢。
進來的這位,仍然被瑞雯的視角框去了肩部以上的位置,表現出一貫注重個人隱私的態度
等下!
鍾曼點了暫停,感覺自己好像錯了過了一些信息。
她把視頻倒回去,從頭開始看。
這次,她拿出了攝影系畢業生的思考方式,從更專業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且,能夠隨時回放的視頻,也比直播形式要便利太多了。
多看一遍,就多了很多新想法。
首先是質感。
從視頻的觀感上看,雖然是第一視角,雖然是直播+轉錄,可是視頻仿佛大片般的質感還在。肯定是動用了專業級別的設備,也許還有高等級的人工智慧調節,才能在無後期的情況下,實現從外景到內景的無縫過渡。
別看市面上大部分消費級攝影設備,都能有所謂的「自適應」能力,可就是那幾毫秒的明暗、色差,給人的感覺就要掉檔
細節,細節才是最燒錢的!
如果再考慮便攜式、微型化,只瑞雯自帶設備那個投入,就能秒殺市面上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主播團隊。
直播的每一秒,都是信用點燃燒的噼啪聲。
包括那傳聞中三個多小時的空鏡頭!
然後就是運鏡。
有好設備不會用也是白搭。鍾曼就不再考究審美了,也沒必要。她只看最基礎的表現——就算是直播,瑞雯「掌鏡」的感覺仍然很穩、很到位,不管是和誰正面相對,始終都能照顧到個人隱私的問題,準確框住對方下頷到胸口這麼一個相對狹小的區域。
給觀眾的感覺是,好像她的視線永遠都是那個水平線上。可問題是,人的高矮不同、身體結構不同、行走坐臥的姿態不同,又哪有固定的「水平線」呢?
也許有人會說,瑞雯使用的是微型化、與人眼分享視角的「所見即所得」傻瓜式設備,想要限定視角,只要調整視線,再簡單不過了。
呵呵,如果真有人這麼說,鍾曼會很樂意把「傻瓜」這個詞兒拍到他臉上。
不管是什麼樣的設備,在行進間拍攝、或者面對動態目標的前提下,限定拍攝區域都是很困難的。
這種運鏡,基本上都是與人類觀察世界自然模式相悖的。攝影師也是人,也需要看路、判斷距離、掌握平衡,而且越是那種「分享視角」的設備,就越是挑戰掌鏡者的分辨力和控制力,類似於分心二用、指東打西。
非專業人員很難體會其中的難度。
鍾曼在上學的時候,可是見多了學長因為這種事情栽跟頭——那是真栽,能摔掉門牙的那種。
所以,即便是馬上進入22世紀,絕大多數攝像師,寧願去扛傳統攝像機,最多加個雲台;或者花大把時間去考外骨骼駕駛證,再進行專項改裝,也不玩「所見即所得」的傻瓜設備。
可現在,鍾曼從瑞雯的直播畫面中,特別是她從台階下進入大樓,再到接待室這麼一個過程里,接觸、路過了至少十多個人,卻沒有看到任何倉促、彆扭的視角轉移,簡潔流暢到好像是已經剪輯好的一樣,從開始到現在,沒有一點兒失誤。
那種從容,就好像瑞雯本身就是一台自走攝像機,剪除了所有屬於人的自然本能的干擾屬性,只保留人腦智能的這一塊兒,為這場直播服務。
這樣一來,直播都不像直播了
幸虧在經過一些具有反射面的場景時,還能看到瑞雯驚鴻一瞥的身影;包括在接待室一些自然的起坐細節也可以證明。否則鍾曼都要懷疑,鏡頭後面的瑞雯,其實是帶著大量外設,全副武裝過來的。
嗯,攝影系那些眼高過頂的學長,指不定到現在也這麼認為!
這種專業水平
不,想想瑞雯的年齡,只能說是天賦,能讓攝影系老師流口水,讓學長學姐們撞牆自閉的超強天賦!
不知不覺間,鍾曼又看到了三閘公司對接人員進入接待室的那一段。
她看著瑞雯的視角,從室內無意義的陳設移轉過來,精準捕捉到目標頸下至胸口這段位
第六百一十六章 讀空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