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甲陣」開始訓練重步兵,注重的是加強紀律和團隊協同。
因為晉國的制服顏色是鮮紅色的關係,一幫身穿環片甲或胸甲的重步兵,扛著將盾面塗成紅色的盾牌,很有一種畫風錯亂的畫面感。
宋彬在訓練一段時間後,向呂武提出了一個建議。
他認為既然要發展重步兵路線,是不是將重步兵的優勢更多層面地發揮出來?
或許應該增加重步兵的武器種類,比如添加一種長度兩米左右的輕矛。
不得不說,建議很中肯。
手持短劍又扛著大盾的兵種,結成緊密陣型抵近敵軍,人貼人的交戰狀態下有非常大的優勢。
關鍵的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不是每一次都能創造出想要的交戰環境。
宋彬還提出一個觀點,認為重步兵只適合陣地戰。
重步兵當然只適合用來打陣地戰!
每一個兵種都有它的獨特之處,能發揮最大優勢的地方。
讓重步兵去打運動戰,更大的可能性是先把自己累死。
用沒有著甲的士兵去跟重步兵打陣地戰,純粹是拿人命去填。
呂武卻知道一個兵種增加一種武器的困難度。
不是單純的列裝一種武器,那個兵種就瞬間成了一個新的兵種。
每給士兵增加一種武器,代表的是又多了一個新的訓練方式,士兵需要掌握使用的技能。
要不要給重步兵添加兩米輕矛是之後的事情,他們先把當前需要掌握的技能練好才是關鍵。
而呂武也沒有單純地想走重步兵路線。
這個兵種吧,限制其實挺大的,屬於贏了很難擴大戰果,輸了跑不掉的類型。
他已經讓匠人研究輕便又能更多顧及防禦的甲冑,重量最好限制在十斤以下。
士兵身穿甲冑的意義更多的是用防箭,免得被幾波箭雨給直接清空了。
中原馬太矮,沒有值得稱道的耐力,負重也不行。
這個限制了騎兵的發展,不然呂武肯定會發展騎兵。
他已經讓人挑選出優質的馬匹,試圖培育出更優秀的戰馬。
另一方面,他還派出人手前往北部,不管是貿易還是搶,能得到更好的馬就算完成目標。
在沒有獲得適合的戰馬之前,能玩的只有騎馬步兵。
基於這一因素,呂武已經提供創意,敦促工匠研究和製造出合適的車輛,打算用來作為運輸用途。
在他等待了一個月又七天之後,一直沒動靜的畢陽總算提出前往「呂」地。
而在這一段時間,關於郤氏內亂的消息一再送來。
郤氏大宗的封地很多,有面積比較大的,也有被切割得零碎的部分。
伯宗只有四塊不大的封地,分的位置還比較遠。
不知道是郤氏大宗覺得不重要,又或是本來就是那樣的計劃,與「呂」地有接壤的那一塊封地,直至畢陽提出要前往「呂」地前的四天,戰鬥才爆發。
畢陽沒有提郤氏內亂的事情。
既然沒提,呂武也就不去談及。
接收封地是一件很重要且嚴肅的事情,呂武必須慎重對待。
他的慎重對待是一聲令下,老呂家出動了一百四十輛戰車、兩千名甲士和五千五百名普通步兵(近戰兵和遠程兵)。
另外,集結部隊哪能少了輔兵,一下子聚起了八千人(屬民和奴隸)。
這並不是呂武愛裝逼。
他在儘量不影響封地建設的前提下,必須向魏氏和周邊貴族展現自己的武力,用這樣的方式發出信號:哥幾個,俺可不是好惹的。想幹什麼之前,先想清楚。
畢陽與呂武同車,檢閱老呂家的部隊時,說道:「武有經營之術。」
在老呂家的這一段時間,畢陽親自去了一些地方查看,更多則是讓家臣多走動多看看。
他們能看到的都是呂武想展現的那一部分。
不想造成什麼誤會的話,他們則不能亂走亂窺探。
呂武不知道魏氏是不是要坑自己,已經心生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