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因此清廷很快就湊了一筆錢給了袁世凱,想著這下他總該進兵了吧,誰知道袁世凱拿到錢之後,依然不動彈,只說在聯繫購買軍火物資,說這點錢不夠,繼續跟清廷要錢。
這下子,清廷火大了,連續催促進兵,可惜袁世凱就是一動不動,繼續在淮安練兵兼跟洋人買軍火,坐看革命的火焰在全國各地越燒越旺。
在袁世凱穩坐淮安的這段日子裡,各地糜爛的已經無以復加,甚至連東北三省也已經宣布起義了,清廷能實際控制的地區,就只有京津唐地區!
至此,局勢壞的無以復加,比太平天國時期還要壞,大清朝到了眼看就要覆亡的節奏。
於是乎,清廷總算清醒過來,知道如今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袁世凱以及他手下的精兵,再說根據情報,袁世凱在淮安也的確是用清廷給的那筆錢,不停的招兵買馬跟購買軍械,總算是用在「國事」上,因此只好繼續想辦法去湊錢。
清廷此時已經沒錢了,只好繼續以鐵路為抵押,跟四國銀行團借款,可惜,這一次也不知道為何,原本對自家鐵路都很有興趣的四國銀行團居然都不肯借錢了!
經過盛宣懷的一番打聽,他們才知道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那就是四國銀行團之所以放棄鐵路抵押不再貸款給清朝,是因為他們都不看好清廷,因為他們覺得清廷在短期內很難打敗李志高亂黨!
很顯然,四國銀行團之所以不借錢給清廷。不是因為已經在歐洲的孫文的那番激情四射的遊說,而是因為之前清廷一連串的軍事失利,外加李志高方面的公關,已經讓四國銀行團開始躊躇起來。
四國銀行團只想要利益,他們可不想跟清廷綁在一起,以前說好的以鐵路為抵押給貸款。是看清廷好歹還是個統一的政權,可清廷如今四處起火,眼看就不行的樣子,在局勢明了之前,任誰也不敢把錢借給清廷了。
這邊跟外國人借不到錢,那邊袁世凱催錢催的急切,清廷這下實在沒辦法,只好自己想辦法,業務費是加稅。以及跟王公貴族哭窮,要他們自己捐獻點,可惜這時候誰也不想為國分憂,都在哭窮,因此清廷湊了又湊,只湊了兩百萬兩白銀,急急忙忙的就送去了給袁世凱。
誰知道,那個袁世凱得了這筆錢後。居然還在哭窮,還不肯進兵!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下子。隆裕太后脾氣再好也惱火了,這就要不顧一切的下令免除袁世凱的一切職務,幸虧徐世昌等人明白事理,趕緊勸住,因為此時誰都知道,母親那支北洋新軍都只聽袁世凱的。真把袁世凱逼急了,他要是也反了,那大家就真的徹底完蛋了!
也就是說,清廷如今已經無能為力,只能哀求。希望袁世凱講點良心,希望袁世凱是忠心為國,因此各種賞格不要錢一樣的送,不但給了巴圖魯的封號以及黃馬褂,連雙眼花翎外帶一等忠毅公都給了,可以說是外臣的最高榮譽,比曾國藩的爵位都高,外臣在爵位上能比的,也就是一個和珅了。
給了這麼多榮譽,袁世凱似乎也有點不好意思,總算是動了一下兵,可兵馬剛到天長縣,就繼續按兵不動,怎麼也不肯繼續往南走了。
開玩笑,天長縣雖然很靠近南京,但依然不屬於南京的境界,頂多算個搭界,袁世凱這番姿態,擺明了是只想做做樣子,而不想真的打。
如果真的想打,哪怕是對峙呢,也起碼要推進到六安才對,在天長縣就不走,這麼遠的距離,以這個時代的軍隊機動能力,基本屬於作戰範圍之外了。
至此,明眼人都看出來了,袁世凱壓根不想跟南邊的革命黨,或者說跟李志高作對,他只是待價而沽罷了,因為袁世凱很清楚,清廷已經離不開袁世凱以及他的北洋軍了,而袁世凱呢,現在還沒準備好,還需要清廷給他籌款,因此大家暫時才相安無事。
在原本的歷史上,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其實是強勢一方,他原本可以很輕鬆就掃平武昌起義軍的,是他下令暫緩進攻,跟起義軍玩對峙,才放了革命黨一條生路,並且靠這種跟革命黨軍隊不贏不輸不停火的接觸,不停的跟清廷要錢,終於把他的北洋軍越養越大,造就了後來的北洋軍。
然而在這個時空,事情卻倒了個個,是李志高的軍隊遠遠強於新軍,新軍拿李志高的部隊沒辦法。為了保存實力,袁世凱才不得不玩這套不交
第九十六章 清廷退位(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