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李志高的實力後,卻打消了武力干涉以及威脅恫嚇的念頭。
這主要是跟日本此時的實力以及政治形勢有關。
此時的日本,還是明治天皇時期,雖然明治天皇如今長期臥病在床,已經不能理事,但真正打造了明治維新的那些名臣還在。比如現任的總理大臣桂太郎,就是一個十分睿智冷靜的人。
桂太郎雖然沒有被暗殺死的伊藤博文那樣是個中國問題專家,但他出身軍隊,又曾經長期任參謀局諜報提理,對情報工作很熟悉,是一個為人冷靜,見識高遠,十分講究博弈對比,很會通權達變的一個政治家。毫不客氣的說,在政治遠見方面,桂太郎的素質遠比中國此時任何一個政治家都要高明,單純從能力來說,他是日本此時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要說明一點,那就是日本此時是個相當冷靜的國家,雖然剛剛經歷了甲午戰爭的勝利以及日俄戰爭的勝利,導致普通民眾自信心爆棚,但像桂太郎這些核心決策者們,卻依然保持了一顆清醒的大腦。
不管是桂太郎,還是死去的伊藤博文,他們都很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日本現在的強大是吹噓的,是僥倖得來的,實際上根基不穩。不但日本人普遍窮困,不比中國人強多少,而且政府財政上此時也是相當的借據。
應該說,明治維新還是成功的,但之前的日俄戰爭,表面上是日本贏了勝利。實際上卻所得不多,傷了筋骨,特別是讓財政背上了沉重的負擔,明治維新之前的努力幾乎毀之一旦,所以受限於財政,此時的日本軍力只是勉強維持,根本沒有多少發動新戰爭的能力。
另外,如果真的痛下決心要發動戰爭,對上李志高。日本此時也沒有多少勝算。
像李志高這種勢力,只出動海軍是沒用的,因為李志高的工業基地不在海邊,是在內陸。而且根據情報得知,李志高擁有射程超過三十公里的重炮群,不管這數據是真是假,但李志高有重炮是可以肯定的,這就說明李志高有能力封鎖長江。這讓海軍沿江而上的危險性大大提高,從可行性來說得不償失。
也就是說。要武力對付李志高,只能出動陸軍,可陸軍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目前,日本陸軍只有六個真正能打仗的老牌甲種師團,十四個二等師團,總共不過二十個師團。人數不會超過四十萬人,跟李志高治下的軍隊相差不大,只是略有超過,但如果加上動員兵,那人數就遠遠不如。
如果說在人數方面還可以一拼。但在武器裝備方面,就完全沒的比了。
日本陸軍此時的主要裝備是30式步槍,另外有七個主力師團裝備了部分三八式步槍,這兩種步槍都是栓動式小口徑步槍,技術落後,殺傷力不足,別說比李志高主力部隊的半自動步槍了,就連李志高的部隊中普遍裝備的中正式步槍,在各方面也是遠遠不如。
如果說輕武器的差距還不是那麼明顯,那麼機槍火力以及重火力方面,日本跟李志高的部隊就已經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了。
日本陸軍此時還沒有專屬的自治機槍,配置的機槍主要是進口的馬克沁,不但數目少,而且使用方法也很落後,只有營團級別才有配置,其數目跟威力遠遠不如李志高的部隊,畢竟李志高麾下就連預備役動員部隊,機槍配置也基本能到連一級。
在重火力方面,日本陸軍此時的師團級重火力最高也就是75毫米重炮,其中主要是進口的克虜伯,外加部分自己仿製的四一式山炮。儘管日軍還有口徑達到280毫米的超級重炮,比如日俄戰爭時期就用過,但那種炮其實是岸防炮,極其笨重,只適合打攻堅,面對李志高那種普遍裝備了汽車以及騾馬的機動性強大的陸軍沒有多少用武之地。
另外,在軍隊的人員素質上,日本雖然認為李志高軍隊的軍人素質不如日本軍人,但也強過其他軍閥的軍隊很多了,拼刺刀肯定贏不過日本軍人,但人家有那麼強大的火力,未必肯跟你拼刺刀。
日軍此時雖然崇尚拼刺刀,並且鼓勵武士道,強調人的精神作用,但那從根本上是因為政府的財政不寬裕,不得不如此,並非是不注重火力,或者像後世說的那樣,連自己都被騙了。
也就是說,日軍的高層軍官此時頭腦很清醒,他們非常明白近代戰爭注重的是什麼,對火力以及後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