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才能重新摸索出來了。球墨鑄鐵就是這樣,它橫空出世,驚艷了世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上不僅沒能更進一步,相反還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真的是太可惜了。
帶著深深的惋惜之情,李睿著手重新規劃官辦鋼鐵作坊。
首先,這個鋼鐵作坊面積不能小,小了可容納不下這麼多人————他可是招募了上干工人的;
其次,鋼鐵作坊必須靠河邊,方便利用水力驅動機械對鋼鐵進行加工,同時地勢得高,不然一場大雨下來整個作坊就給淹了,那還玩個屁;
最後,產品要齊全,不光要能夠製造兵器,還要能夠製造各種農具————可不能由著民間資本壟斷這一行業。壟斷什麼的最討厭了,不管是什麼東西,一旦被壟斷,肯定會有一大堆人買不起。如果是奢侈品啥的倒無所謂,但如果是糧食、鋼鐵、食鹽等等這些,那可沒法忍!
這樣一來,一個作坊似乎不大夠了。
要不再建一個作坊?
至於冶鐵用的燃料
最理想的肯定是焦炭,這玩意兒便宜,容易獲得,而且儲量非常龐大,襄城那邊就有大型煤礦,可以利用起來。煤不能直接拿來煉鐵,因為煤炭里硫含量是相當高的,直接拿它煉鐵,那些硫全跑到鐵里了,煉出來的鐵質量會很差。宋朝就吃了這方面的虧,直接拿煤來煉鐵,結果造出來的兵器怎麼說呢?跟戰國時期的青銅兵器頗為相似。都見過西瓜刀吧?宋代很多軍刀跟西瓜刀一個樣,又闊又短,沒有刀尖,簡直丑到爆,與漢唐時代的刀劍相比差得太遠。不是他們不想造出漢唐時代那樣的刀劍,實在是做不到,鋼鐵里硫含量太高,做得窄長的話很容易就斷了。當然,他們可以找藉口,說這個時代的步兵都是重甲化,鈍器化,刺是很難對那些鐵罐頭造成傷害的,所以刀尖有沒有無都所謂
笑死,刺都刺不動,你還想砍得動?自己找把刀找塊鐵皮試試,看是刺穿它容易還是斬斷它容易吧!
把煤燒成焦炭後硫含量就會大大降低,而焦炭的製造工藝也不複雜,不需要什麼高科技設備,燒焦炭比燒煤省時省力多了,熱值還比木炭高得多,沒理由不選它。
只不過他沒燒過焦炭,這個時代沒人燒過,到底應該怎麼弄得一步步摸索,這需要時間。在焦炭成功之前,作坊還是得用木炭。至於直接用煤來煉鐵
他瘋了才直接用煤來煉鐵,那純粹就是在浪費這些品位上佳的礦石。
計劃很龐大,不過當務之急還是秋收,所以他並沒有馬上付諸實施。事實上也用不著大動干戈,因為西晉留下的冶鐵作坊里就有兩處符合他要求的,建在靠近河流、地勢較高處,可以有效的利用水流,同時也靠近山區,可以很方便的獲得木炭,鐵礦石運輸距離也短,而且作坊內有很多現成的爐子,再合適不過了。
就差水力鍛錘了。
他聘請工人勘測地形,開挖引水渠,製造水輪、鍛錘、鐵砧,對作坊進行有限度的改進,工作量不算大。
北宮靜則同樣招募了一些工人開始修路。那條路正如李睿設計的那樣呈z字形,一層層的往上爬,同時每一級都留出了一段緩衝帶,以免下坡時速度太快剎不住車。不過用馬或者牛在這麼高的山上拉著幾干斤礦石往下走確實是有點強牛馬所難了,很容易傷到這些畜力,所以諸葛慧建議由人力獨輪車來代替,先由工人推著獨輪車將礦石拉到山下,再裝上馬車運往冶鐵作坊。獨輪車一車也能拉個兩三百斤,雖說沒有馬車拉得多,但是工人多啊,招募幾十上百名推車的工人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節省畜力的同時還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也不賴!
此外山上還留出了一條滾石道,那些重達幾百斤上干斤的大礦石先不在礦場粉碎了,運到滾石道,順著山勢滾下去,滾完後再由下面的工人將它砸碎、運走,這同樣可以節省大量時間。
忙忙碌碌的,時間過得飛快,一轉眼的功夫,秋收時間便到了。李睿擱下手頭的活跑到田裡,和大家一起參與到緊張的秋收中去。在今年上半年平定南陽叛亂的戰役中被他俘虜的那幾萬戰俘可是利用無主的田地種下了四十萬畝粟的,他得去看看那些粟收成怎麼樣。收成好的話他便可以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