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這是我們一個以退為進的整體策略,主要的原因就是時機未至,現在的明朝,就如一棵內部漸漸枯死,但外表還非常光鮮的參天大樹,人民對朝庭還有著絕對的忠誠。
但內里枯死了,大樹就活不長,我們要有耐心等候,在等候的這段時間,我們也不能浪費,必須發展壯大我們自己。
特別是基礎科學領域,是百年大計,需要很長的時間沉澱,我們也正好利用這段等候期,不使光陰浪費。
但這一切,都需要有一個相對安定,不被外部打擾的環境,遼東這裡離明朝和韃子很近,是四戰之地,不是最適合發展的地方。
我們如果再留部隊到這裡,第一是分弱了我們本來不多的力量,容易被韃子所趁
第二,等於是讓明朝官府找到了我們的軟肋,容易被他們利用我們在大別山的家人要挾我們。
但是如果我們全軍遷往極北之地,有幾大勢力相隔,明朝就別想再找到我們了,我們就可以安心的發展。
只要我們還存在,又不與明軍明著為敵,明朝就絕不敢動我們的家人,有時候,隱含的威脅力,比正面打敗擊退強敵所產生的威脅力,還更巨大。
所以我們遷往極北,實際上還保護了我們在大別山的家人。」
楊文禮很細緻全面的講了這次遷往極北的意義,王汝成也比較認同,但他又提了一個建議道:「大統領,趁著我們現在也是明朝官軍的機會,不如派船把大別山的家人和部隊接來這裡,以後就再也不用怕明朝要挾了。」
「你的想法很好,但是不現實,就算一切順利,明朝官府不阻止,我們同樣也做不到,這只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夢想罷了。
太遠了,兩地相隔有萬里之遙,我們的家人,大都是女人、小孩或是年老體衰的父母,他們根本坐不了這麼遠的船,你這個辦法,不是幫他們,反而會害了他們。」
王汝成這個天真的想法,以為楊文禮當初沒想過嗎?不現實,所以他才忍痛帶著主力部隊來遼東發展,這一別,有許多家人,可能就是永別,他當時非常痛心,但他還是走了這一步,現在看來,當初的選擇沒有錯,起碼他將會有一支全騎兵部隊。
騎兵部隊在古代即意味著戰鬥力,這是他奪取天下的基礎,假如他繼續呆在大別山隱伏發展,可能統一中國的步伐會無限延長,因為他追不上敵人,敵人打不贏還不會走啊!
所以有些陣痛必須承受,比如,他也可以一心輔佐明朝,打敗建奴與流寇,說實話,他很容易做到。
但明朝的問題不是外部,而是內部制度出了大問題,這一點他就無能為力了,因為他有自知其明,他這個現代社會的渣滓,絕對鬥不過浸淫官場多年的文官集團,別說改革了,說不定小命都會送掉。
所以他眼睜睜的看著明朝走向毀滅,這個過程,可能會死掉,上千萬無辜的國人,這是一個更大的陣痛,為了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他必須承受這個陣痛,使中華能夠涅槃重生,避免以後上百年的沉淪,使中華民族提早幾百年,徹底的傲立在世界的巔峰。
他之所以遠赴極北,就是眼不見,心不煩,今後的幾年到十年之內,國內會是地獄般的慘相,難道他要提早介入嗎?連明軍、流寇、建奴一起打?
他目前還沒有這個實力,他還沒有一塊穩固富饒的根據地,部隊很難發展壯大。
這塊根據地,決不是在國內,甚至不是遼東,因為國內正要承受千年難遇的自然災害,地上種不出穀子來。
努爾干都司地區,是典型的黑土地,土地肥沃,又氣候寒冷,沒有病蟲害,乾旱,跟那裡無緣,每年那一丈多厚的積雪,如果利用上,還會缺水嗎?所以那裡雖然寒冷,其實是種田的首選之地。
為什麼說遼東不行呢?是因為遼東土地貧瘠,鹽鹼化嚴重,也很能種出多少糧食。
在明末,有糧食才有一切,沒糧食,他怎麼去拯救天下?靠精神嗎?靠暴力嗎?歸根到底還是實力,其中包括生產力。
……
迫擊炮與迫擊炮彈正式雙雙量產,這是黑甲軍最有意義的大事件,楊文禮當然要親自去看看。
楊文禮將拇指與實指互抵,放進口中,猛地吹響口哨,在遠處吃草散步的辛巴聽到熟
第193章:量產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