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系。
倘若徐明珍這次不主動從壽春城撤出,韓謙也只能先攻占霍邱、鳳台,然後再占領八公山,切斷壽春城與硤石口的聯絡後,再對城中軍民進行圍困。
要不然的話,真要直接去強攻壽春城,棠邑軍還不知道要付多少傷亡呢。
壽春內外城街巷縱橫,屋舍整飭,沿街店鋪極多,也琳琅滿目。郭城之內還座落著大大小小的各類匠坊工場數十座。
壽春長期以來就一直都是淮西的經濟、政治及軍事、文化中心。
目前棠邑除了在壽春駐入八千多馬步軍、水軍外,韓謙還給壽春調來上千名工師、匠工及家小,恢復壽春以兵甲戰械為主的匠坊工場生產,還確定年後就要在黔陽、辰中以及東湖之外,於壽春成立第四座綜合性學堂。
除刺吏田城外,州長史、司馬、諸曹參軍以及壽春縣令都是韓謙親自選用的幹練官員——考慮到徐明珍沒有那麼老實,王轍暫時入駐壽春,一項長期要做的工作,就是甄別壽春六萬民眾里有多少人乃是徐明珍暗中派遣潛伏下來的密間。
而棠邑在東湖大堤之後,新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龍池山堰湖,也即將於年後在壽春城西南的龍池山北麓開工。
壽春城西南,也就是位於北淝水河以西、壽州西部與霍州交界的龍池山地區,乃淮陽山余脈。
那裡峰嶺縱橫交錯,特別是東、南、西三面地勢較高,而北面地勢低洼,向淮河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發,對淮濱地區形成嚴重的洪澇災害,道路、屋舍、田地都被沖毀。
而等雨季過去,又或者是雨季雨勢不旺,則會因為北淝水河以及從源出淮陽山深處的溪河被龍池山等綿延峰嶺阻攔,灌溉不到那裡,又經常性出現旱情。
淮西千里沃野,唯有這一片位於壽霍之間的地域,即便在承平年代都極為窮困,淮河南岸的驛道、馳道也都避開這個區域修造。
工造司計劃在龍池山北麓的低洼區修造堰堤,將上游峰嶺的溪水渠集到堰堤前人工攔成的大湖之中,以調節北面在枯水及雨季的用水資源,以便能開墾、灌溉數以十萬畝計的田地,有效控制當地頻發的洪澇及乾旱災
情,也將保證壽春城西翼現有農田的耕作與豐產。
當然,這還是韓謙計劃大規模治理壽州的第一步,淮河經硤石口的滯洪難題,從遠古大禹治水時期就遺留至今——傳說中硤石口是大禹一斧劈開。
這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在八公山南側開挖分洪水道,將淮河上游來水導入北淝水河下游的瓦埠盪,再從瓦埠盪流入下游的淮河水道。
只是要形成足夠規模的分洪,這一段預計約五六十里的分洪運河,以當世的水準去看,開挖工程量太過巨大,韓謙暫時也不會去考慮這個問題,寧可在徐明珍早年修築的南堤基礎之上,繼續加固大堤,將滯留的洪水往北岸潁州傾泄。
徐明珍也不能說他yin毒,長淮南堤還是徐明珍任壽州節度使之後主持修造的,除非將來要統籌考慮南北兩岸的行洪問題,再考慮開挖分洪水道。
在收復壽春、霍邱、鳳台三地後,棠邑沒有在之前與壽州軍的緩衝空曠地帶增置新的縣,但因地制宜的開闢二十餘座流民大營,已經接收從北岸逃荒來的七萬餘老弱婦孺——絕大多數的丁壯都被河淮梁軍或壽州軍沿途強征掉了——集中保障食宿及最基本的醫療救護。
其中就有九座流民大營設於龍池山左右,收留近四萬流民,就是方便修造龍池山堰湖時,能就地募用到足夠的勞動力。
在基層貧民的組織方面,棠邑早就是爐火純青。
每座流民大營都僅派出十數名工作人員,包括主事、醫師、工師、學師、書記以及從歷陽學堂擇優選用的僚佐,便將一座容納三四千人、以老弱婦孺為主的大營管理秩序井然。
除了就近營造固定的圍屋、改造居住環境外,還將極少數的青壯男丁、人數占比最高的青壯年婦女以及十四歲以上的少年進行編伍,進行一些基礎的操訓,為年後龍池山堰湖開工做準備。
相比較逃荒、飢謹,流民大營的物資供給還是相當充足的,主要勞動力初步都會保證有一天一斤半糙米口糧的配給——真正上堤進行高強度勞作,
第六百七十一章 壽春